郭嘉呈、賴榮偉》兩岸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競合

兩岸電子半導體產業發展局勢,已由過往的「合作」轉向「競爭」。(圖/達志影像)

大陸在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上,因臺商西進,而獲得良好的技術人才與資本。近年,大陸從中央到地方的舉國發展,反映在相關政策支援與基金的一再擴大。惟受制於川普經濟戰,大陸的「自力更生」也因關鍵設備高階技術、優秀人才等取得困難,加上業界文化養成不易以及「遍地開花」的政績工程舉債等干擾變數,令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蒙上陰影

相較之下,臺灣在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上,擁有相當完整的產業結構供應鏈廠商,從晶圓製造、封裝測試、IC設計,到面板與PCB等周邊零組件供應商一應俱全,其中晶圓代工大廠臺積電甚至被形容爲「地緣政治」上的「護國神山」,並且於去年決定赴美設廠,未來也勢必讓相關供應鏈投資與設廠的策略思維產生微妙改變。

兩岸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局勢,已由過往的「合作」轉向「競爭」。臺灣企業與人才西進的初期,依靠着既有的技術能力與當地政府所給予的各項租稅優惠措施、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帶來短期的豐厚利潤;相對地,臺商也爲當地政府注入資金與技術,創造經濟發展與提升本地人力素質,進而創造臺灣企業、當地政府與人民,,三方均贏的結果。然隨着時間的演進,當地政府也必定扶植本地企業發展,想法子吸收或獲得臺商甚至其他大國(如美、日、韓)的優秀人才、設備與技術。

目前臺灣所生產的半導體制品多數運至中國大陸進行「組裝」,以製成市售產品,其中西進多年的組裝大廠「鴻海」,也正面臨中國大陸本地企業「立訊」的挑戰,立訊不僅與緯創和碩策略結盟,甚至還購入緯創旗下負責組裝iPhone的崑山廠,立訊如此積極的動作,也引起市場關注,另一方面鴻海、緯創、和碩也同時轉往印度設廠,以取得印度政府所給予的獎勵優惠,進而提升企業在生產成本上的競爭力並分散產地風險。另外,中國大陸近年致力於半導體制品的「進口替代」,從早期的中芯國際到近年的紫光集團,在資金投入與人才招募上均不遺餘力,然而,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似乎並不符合投資報酬率

臺灣高科技產業崛起於70至80年代的世界政經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當時政府對產業與社會的一系列的規劃、介入與調節,奠定相關產業的優勢。如今中美經濟戰加上疫情等干擾,令人不禁又認定是另一關鍵時間點。半導體應用的高科技產業繁瑣,大陸龐大的民生內需市場已形成,又有「一帶一路」的加成,各國民間廠商均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市場思維。面對未來「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可能出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顯得益發重要,不僅可摒除選邊站所增加的政治風險與經濟成本,更能透過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精細分工,達到更穩定且更具競爭力的兩岸經貿合作。換言之,兩岸政府應化競爭於合作,認清多數半導體晶片於臺灣生產製造的現況,進一步整合兩岸半導體、電子產品上、中下游零組件生產及組裝業者,建立兩岸分工的完整產業鏈,也可讓相關業者減少於兩岸以外的外地設廠時,所增加的建廠成本以及遇到的政經風險。

(作者爲郭嘉呈,曾任半導體業主任工程師臺大法學碩士賴榮偉,政大法學博士、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大學助理教授,曾任金融公司投資研究室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