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國 - 中年劇場的隱晦宣泄

圖、文/非池藝術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運用他擅長的寫實技法郭維國以自己爲模特兒隱喻、曖昧、戲謔的表現手法作品中,可以看見郭維國化身爲天使人獸及不同扮相的自己,在現實生活無法扮演的角色出現在不同背景場域,並選用日常可見的物件發掘出潛藏在內心晦暗的自己。描繪自己生命經驗記憶,用一種嘲諷、暗喻的手法及獨特詭異的灰紫色調營造劇場超現實的表現。

藝壇闖蕩一段時間之後,您與盧怡仲、連建興李民中等藝術家選擇再度回到學院進修,而這段「再」學的期間,如何影響您在創作上的思考?主要是想完成父母期望。當時讀研究所幾乎是萬中取一、非常困難!我也曾想過出國留學,但後來選擇放棄的主要考量家庭經濟因素。當年一些對創作有熱情學長學弟們聚集在一起,像笨鳥、101、臺北前進者等,還有一些跟我們感覺比較合的現代藝術團體,整合起來組成「臺北畫派」。我們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沒有留學的「土芭樂」,也剛好臺北藝術大學那時候釋出「創作碩士班」的招生訊息,覺得自己可以完成出國深造的夢想,還可以滿足擁有「碩士」頭銜的那種虛榮感。進入研究所之後跳脫自己年紀、把自己重新整理一遍,回頭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是如何地面對創作?那我現在40歲了,我又是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創作?回頭互相關照之後讓我能更瞭解自己,同時思考自己未來創作的可能性。還有一點,大家身分態度不同了,在外面是朋友、在學校老師,所討論的內容也就不一樣了。年輕藝術家怎麼詮釋我的作品、對我的作品有什麼建議,這些都可以給自己提供多一點想法、多一點不同面向的思考。而念研究所最大的幫助是比較會運用文字來表達我的理念,「語言用說的還好,用寫的很不容易!」

畫冊末頁附上您的編年紀事紀錄了您從兒時到現在的生活瑣事、記憶片刻,很令人感動。請問您至今仍然持續這種「家庭記事」嗎?我是覺得有點矯情(笑)。 我是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啦 ,這種記事應該是自己私底下紀錄的,等老了或是有人願意幫我撰寫編年史的時候參考的,目前對他者而言真有這麼重要嗎?這裡麪包括年紀大了對自己人生步調點滴紀錄,一種不捨與回顧、一種老人心態,現在回頭再細看就覺得好像有點怪怪的。….完整採訪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talks/74

非池中陪着你 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