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該打倒社羣平臺,或是修正民主?(雁默)

(圖/中國外交部官網)

這一輪TikTok風波,再度掀起了對社羣平臺的撻伐與警告,有別於某些人用商業角度看待事件,也有別於某些人用猶太人的內鬥論事,有羣人關注的是更深層的問題,即「社羣平臺背後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傷害民主體制」。

邏輯是這樣的:社羣媒體創造了虛擬且激進的新社會,使得年輕人對「實體關係」失去興趣,而民主仰賴的是「能避免激進的實體關係」。

實體關係諸如:各種工會,各種民團,各種宗教組織,各種校園組織,各種社區團體等等(也就是俗稱的組織票),它們是普選民主裡參選政客能與選民實實在在連結的橋樑,而社羣平臺大爲弱化了實體關係,有效消減了部分選民的社會參與度,且虛擬用戶爲利益所驅動而傾向提供激進內容「吸粉」,混淆了認知,因此傷害了民主。

傳統民主的弊病是,控制政治的是各種實體利益團體,但它們會彼此平衡;現在這些利益團體的功能被社羣平臺背後的科技公司所快速取代,由少數科技高管決定人們對現實的認知,併爲利益所驅動而縱容激進內容傳播,從而破壞了傳統民主。

以上這些擔憂,就是傳統民主派,或「公民社會」支持者所發出的警語。而由此論調,我們可看出傳統民主派顢頇與教條的一面。

科技趨勢是很難阻擋的,只能以公權力制約,要避免少數科技高層控制政治,只有政策性削弱其對公共輿論的不當引導與利益結構。

然而,傳統民主對此束手無策,因爲普選民主下的選民是公權力的來源,政客藉由傳統媒體等工具塑造大衆認知,從而騙取選票支持,取得權力後再控制傳統媒體,此一民主結構本來就脆弱。而現在只是遇到相對不受控的新利益團體,於是民主派想方設法奪回控制權以支撐脆弱的民主體制而已。

事實上,在民主體制下,來源於普羅選民的公權力本來就受到選民制約,傳統組織票被科技新貴所削弱,選民結構出現了變化,自然就會改變政治。這不是科技破壞了民主,相反地,恰恰是民主吞嚥了自身。

因此,問題出在民主,而不是科技。

在非西式民主體制裡,權力並非完全受人民制約,因此可以更爲有效地避免任何「公民團體」(包含社羣平臺)所控制。哪一個公民團體企圖控制政治,政府就政策性削弱之,非常高效。但其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有益的或有新意的民意會被同時壓抑。

如果單論社羣平臺對政治體制的傷害,天生就脆弱的普選民主體制自然傷害較大,就算沒有社羣平臺,也會有其他快速崛起的利益團體進行「民主奪權」。所以才說,問題出在民主。

社羣平臺內容激進化的問題,就算是中國大陸也難以根除,然而藉由內容管控卻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因爲內容管控的權力主要在政府,而不是來自科技高管。

傳統民主派一方面希望遏制新的利益團體,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政府幹涉公民團體,問題就無解。這是由「誰」拿捏分寸的問題,而民主之精神,就是由全體選民的集體選擇來拿捏分寸。無解的是,所謂「全體選民」也包含影響力遠比普通選民更高的利益團體。

所以說,傳統民主派人士想「合規」削弱科技所造成的既定現實,是爲不可能,只能擺脫民主教條,賦予公權力「不民主」地政策工具限制社羣平臺,才能維穩民主結構。這是悖論,但悖論就是現實。

自川普上臺至今,美國輿論不斷髮出「民主危機」的呼聲,但美式民主仍在快速崩壞的路上,主因就來自傳統民主派的顢頇與教條,世界正在發生變化,卻仍有一批人不想改變,不想適應,不想修正,只想懷舊,最終自然只有徒呼負負。

該打倒社羣平臺,或是修正民主?答案顯然是後者。(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