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大才 傳統涮肉的守護者

洪大才

洪運軒掌櫃人稱老爺子,因爲對羊肉歷史文化的深入瞭解,加上一流口才,使他成爲洪運軒涮羊肉以外的活招牌。

洪老爺子的涮肉店不是所謂的老字號,也沒有祖輩皇族故事,但從肉到料都是貨真價實的傳統涮羊肉。洪父爲當年老字號的東來順效力,弟弟後來也繼承父業加入了東來順。在他們的影響和指導下,1992年,洪老爺子開始單開爐竈玩兒”起了傳統涮肉,當然“玩兒”只是他的自謙,我們更願意稱呼他爲傳統涮肉的守護者

北京清真涮羊肉的貴族範兒

洪大才人稱洪老爺子,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聲音洪亮,他開的涮肉館洪運軒隱於衚衕深處,館子也不大,卻因保持着北京傳統涮肉引來了不少明星名流。“只要他能吃肉,他就喜歡這裡的羊肉,大家儘管把不吃羊肉的朋友帶來。”老爺子對這點很有信心,“別問我誰來過,要問誰沒來過。”洪老爺子對涮羊肉的研究特別全面,不論是技術層面的,還是歷史文化層面的,他都能侃侃而談,比如在他眼中,涮是種生吃法,講究快,現在因爲怕羊肉裡有寄生菌,所以不再強調這點,“北京話很生動,涮你就是騙你白跑一個來回,一開吃叫涮,二開吃叫溜,三開再吃是燉,沒完沒了那就不是涮了。”

關於涮羊肉的起源說法不一,洪老爺子堅持成吉思汗孫子拔都發明的這種說法。傳說是忽必烈在一次行軍打仗時,因爲緊急情況,需要儘快填飽肚子進入戰爭,士兵們急中生智,將羊肉切成薄片涮着吃,後來忽必烈打了勝仗,並將這種吃法命名爲“涮羊肉”。“涮”這種方式是蒙古人的發明也被廣爲認知,馬可波羅回到意大利說:我在元大都皇宮裡吃到了蒙古火鍋,一些西歐人說Mongolian hotpots,日本人和韓國人會更直接地說“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另外,當涮羊肉的銅鍋鍋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也是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這也是涮羊肉源自蒙古的佐證

講到此時不禁疑惑,元朝距現在800年,而涮羊肉在民間流傳還不到250年,中間的500多年涮羊肉去了哪裡?洪老爺子說這就要牽扯到涮羊肉爲何具有貴族氣質問題上了,前幾年一些考古專家考證涮羊肉的歷史,結果證明涮羊肉應該是“膳”羊肉,意思是御膳房用的肉,皇宮吃的肉。這個說法準不準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解釋了這中間的500年,涮羊肉是被侷限在了上層羣體中,也正是這種侷限才培育出涮羊肉的貴族氣質。特別是滿清時期,講究吃喝的滿族人將涮羊肉的吃法推演得更加豐富、貴氣。同時,涮羊肉走出皇宮的高牆進入民間也正是在清朝。而這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便是和珅。

康熙六十歲生日的時候,大清進入盛世,爲了與民同樂、彰顯國力,康熙舉辦了著名的“千叟宴”。這個創意很好,但卻存在無法克服的客觀難題:首先,上千人吃飯,炒菜不可能同時做出來,先炒出來的菜就會變涼;再則,跟皇上一塊吃飯受約束,皇上不動筷子,大家都要等着,所以這菜就又涼了一層。於是“千叟宴”就變成了老人吃涼肉。

後來到了乾隆時期,乾隆亦想學習祖輩與民同樂,便派和珅去辦這個千叟宴。聰明的和珅發現,宮廷御宴按說是難得的美味,但卻沒有人稱讚菜品,反而都是千篇一律的“謝主隆恩”,思考後他發現了飯菜涼透的問題,於是便把宮裡的涮羊肉搬了出來,這樣既可以解決千人的飯菜準備問題,又保證了幕天席地的飯菜保溫問題。大家圍着紅彤彤的火爐涮羊肉,熱鬧的氣氛,人們就先從心裡得到了滿足。

當時宮裡的涮羊肉有了幾百年的傳承,水準已經達到極佳,大家一吃讚不絕口。這羣人出宮後一宣揚,就吊起了其他進不了宮的達官貴人胃口。進不了宮,就想辦法買通太監從御膳房把涮羊肉的做法引了出來。但引到民間以後又面臨一個“誰來做”的問題,滿族是貴族,開飯館覺得丟臉,漢民因爲信仰也做不了。很自然,這個重擔就落在了經營牛羊肉生意人肩上,當時北京賣羊肉的只有回民,所以洪老爺子說這北京涮羊肉的稱呼並不準確,而應該叫北京清真涮羊肉,在北京的回民早已自成一派,北京清真菜也早就自成系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