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鹼淖湖縮半 瀕危遺鷗失居所

陜西紅鹼淖上的遺鷗。(新華社資料照片

遊人在紅鹼淖遊玩。(新華社資料照片)

紅鹼淖是世界上最大的瀕危鳥類遺鷗的棲息地。(新華社資料照片)

紅鹼淖水位不斷下降,湖面不斷萎縮。(CFP)

被譽爲大漠明珠」的中國最大沙漠淡水湖紅鹼淖湖,從67平方公里消退成32.8平方公里縮小近半,該湖是世界最大遺鷗棲息地,羣體嚴重銳減,專家呼籲搶救生態危機。然而處在水域上下游交界陝西內蒙古,卻相互指責對方搞破壞,湖泊區域保護困難重重。

紅鹼淖位於陝西神木西北部,毛烏素沙漠東南方。神木縣紅鹼淖風景區辦公室主任'黨亞波表示,水量減少造成湖水酸鹼值高達9.8,原在湖中生存17種野生淡水魚相繼絕跡,連國家列爲一級保護動物珍禽遺鷗也大幅銳減。

上游遭築壩截流

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肖紅表示,遺鷗賴以生存繁殖的湖心島持續發生半島化現象,種羣數量已由2011年的7700巢,下降到2015年的2000巢左右。

黨亞波認爲,導致生態劇變原因,與2006年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在上游兩條地表補給河流遭築壩截流有關。水源被斷無法向湖區補水,湖水每年蒸發量2千毫米,但降雨量僅350到400毫米,供需不平衡造成水面持續下降。此外,內蒙古煤礦開採也是隱憂,恐破壞地下水隔層結構,改變流向流量,引來斷流和水污染。

10年內恐乾涸

對於陝西說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水利局副局長江源不認同。指紅鹼淖水位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氣候乾旱,加上植被改善土壤,造成雨水下滲能力強,轉爲了地下水,這也是十年斷流紅鹼淖都沒有乾枯的原因。

江源反控旅遊開發都是陝西在搞,下游湖區開發成爲國家級景區,「內蒙古不但保持原貌,還恢復植被,退耕還草、還林,反被說在破壞。」

專家推估,問題若不解決,紅鹼淖會在10年內乾涸,成爲另一個消失羅布泊陝西省提出設立紅鹼淖爲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拉高保護級別,並透過國家協調和修法,解決兩省區上下游門戶之見,要求定期水庫向紅鹼淖生態補水等措施,跟着時間賽跑,搶救紅鹼淖生態危機。

小 靈 通

遺鷗

遺鷗屬瀕危候鳥,除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在中國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適應性很狹窄,偏愛棲息開闊平原荒漠地帶鹹水或淡水湖泊中,尤其選擇繁殖地近乎苛刻,僅挑乾旱荒漠湖泊湖心島上生育後代,陝西紅鹼淖是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夏季會吸引全球9成的遺鷗到此築巢。(莊舒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