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取洋名字的積極面

老侯

臺北國家圖書館,保存着一個元朝的拓片,畫中主角孔子,但落款處可有意思了:「時大元泰定二年乙丑四月吉日,同知同州事,李孛羅帖木兒謹志」。

大元泰定二年,是一三二五年。「同州」,位在陝西。這位先生身爲漢人,卻用蒙古名(孛羅帖木兒)。如果我們再找不到更早的例子,那麼「李孛羅帖木兒」先生恐怕是開啓「中國人而用洋名字」的先河

我長年在日本,爲着「華人爲何愛用洋名字」一事,被日本朋友問起不只一次兩次,似乎「華人用洋名」已經並列世界奇觀之一,成了其他國家朋友的談資,日本論壇上「臺灣英語名」也是個熱門話題。我爲此思索過。同樣是漢字國家,日本人的名字若是「中村惠美」,拼音自然就是「Emi Nakamura」,除非歸化成了美國人,否則名字不可能是「瑪莉 Nakamura」,也不可能是「南西 Nakamura」。日本人可以用拼音,我們舍拼音不用,一定要用洋名字,理由何在?爲何取洋名到了全民運動地步?過去Ettoday論壇上,已經有人談過這個問題,大家反應也很熱烈,不可否認,當今臺灣年輕人取洋名字,確實佔了大多數。單純一句「崇洋」,我認爲不足以解釋這個現象。我試着從「華人取洋名」的「積極面」,爲大多數有洋名字的朋友們解解套

一、華人的名字如果單純用拼音,是無法判斷男女的。不辨雌雄結果,連擡頭稱謂都可能誤用。我以前要到上海上任前,預先知道我的下屬有兩個同事,一個男同事,女的在電話裡告訴我她叫「Zhang Ping」,另一個叫「Li Hai Ting」,男的則叫「Wang Xiao」,我單純以臺灣的取名風格推測,認定他們的名字肯定是 「張萍」、「李海婷」、「王孝」,到任以後始知全猜錯了。答案是「張平」、「李海霆」、「王效」。這種「刻意雌雄不分」的取名方式,在大陸特別常見,這些同事們若是學港臺人士,全部另取洋名,大概就少了些麻煩。

二、華人傳統上就有取字的習慣本名一般只用在族譜,稱作「譜名」,除非是自己的親人,否則朋友之間都以「字」或「號」相稱。也就是說,我們在心理上,對於人家直呼自己姓名不太能接受的。這在過去的章回小說中都可以找到例證。就以《水滸傳》爲例,每個人物都有綽號,連店員都暱稱「店小二」而不稱名字。《水滸傳》裡,以本名直呼對方的例子,我沒找到過。對於尊長甚至還有「避諱」的稱法,儘量不去碰他的名字。這種華人特有的、「在稱呼上保持心理距離」的需求,不能忽視。如今時代進步,華人沒了取「字」的習慣,但心理上這種需求仍在,「洋名字」趁隙而入,剛好填補了這塊需求。

有看倌問:「你說日本人看我們取洋名是『奇觀』,何以見得?」我問過了,問過一次就再不敢問第二次。有一次,我問了美麗櫃檯小姐:「你們日本人不取洋名字的?」

櫃檯小姐答稱:「不取的。只有養狗時會給狗取個洋名字。我的狗就叫做Sunny。」

我後來就把Sunny這個洋名字停用了。

作者老侯,碩畢,在日本謀生的臺灣上班族。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