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來深耕「匠人」精神 引領馬支部俥鑄場捍衛國家

軍聞社記者謝宏檜專訪

「其實做任何事跟工藝都一樣,都是從耐性開始磨起。」在馬支部俥鑄場擔任領班黃天來士官長,從事俥鑄工作將近30年,無論是退役或現正航行於我國領海軍艦中,都能找到黃士官長維修與研製配材的工藝。

榮獲今年國軍楷模的黃士官長,其實早已聞名于軍,提到他,不少人會尊稱「匠人」,就是因爲他身上有着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熱忱,令人敬佩。對於「匠人」一詞,黃士官長則提出了他的定義:「到了一定火候,纔會被稱之爲匠人。」

所謂火候,需要歲月點滴累積,就如黃士官長從小學習書法一樣,執筆前得先磨墨,一筆一劃揮寫出的都是紮實的基礎。俥鑄亦然,19歲投身軍旅的黃士官長,當時就給自己訂下目標,希望有天成爲大家口中的「師傅」。

「從我年輕的時候進入到俥鑄場,我的師傅曾經有跟我講一句話,你如果沒有興趣、你心沒有放這邊,我教你也沒有意義啊!」因爲這番話,讓他下定決心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不安逸現狀,不自滿於所學,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信念

提到俥鑄,絕大多數人看過軍艦,卻鮮少接觸船體的相關物件製程。黃士官以剛返回乾塢裡的「中字號坦克登陸艦爲例,要修復它的鐵梨木銅套,必須先抽大軸做實際尺寸量測,再進行澆鑄與加工過程繁複,卻沒有一個步驟省略,因爲尺寸大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都是供船艦順利航行的關鍵,他把每一個零件都當做一個學問,如何修繕、如何仿製,細節不敢馬虎

隨着環境變遷,面臨科技挑戰,船艦日新月異,黃士官長的工藝也不斷精進,「我們勢必要把以前傳統思維,好的要保留下來,並持續研發它,運用這種方式去讓它精進。」對他來說,「匠人精神」是一種進行式,要一本如初地持續堅持,要惕勵進步地保有熱情,傳承工藝技術,讓馬支部俥鑄場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