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十八洞村減貧奇蹟

《立此存照》裡,十八洞村村民照片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立此存照》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編 湖南人民出版社

如今的十八洞村,苗寨整潔秀雅,民居修葺一新,遊客八方而來。短短几年時間,這個湘西小寨,就從窮山溝變成了鄉村旅遊勝地

檔案見證歷史。在十八洞村展覽館珍藏着一本《立此存照: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檔案實錄》,它以數據、圖表、照片等形式,原原本本地呈現了十八洞村24戶建檔立卡戶的檔案。這些檔案,見證了一個小寨居民生活鉅變,也成爲中國脫貧攻堅重大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縮影

一兩頭豬、幾隻羊大缸上搭兩塊木板當廁所,屋頂漏雨、沒有廚房,曾經是村民施成富一家生活的真實寫照。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就是在他家的院子里正式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

“我們於2014年2月21日對申請戶進行民主評議,參加評議人數28人,施成富得到同意票17張,得票數排名第6。”翻開扶貧對象的檔案,第一份材料是扶貧對象申請審批表,其中格外引人注意的一欄是“村評議小組評議情況”。

在城裡買了商品房的不評、阻撓公益事業建設的不評、在村裡修了三層以上樓房的不評……十八洞村近乎在沒有先例可循的背景下提出了“七步法”“九不評”等評選辦法,把識別貧困戶的權力交給村中羣衆,及時張榜公佈結果,很快識別出136戶貧困戶、542名貧困人口

在2014年填寫的扶貧對象審批表上,施成富家的承包責任田僅有2.3畝,家庭年收入爲4500元,表格中的數字反映了他家生活的拮据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一頁頁表格記錄下了村裡對他的幫扶措施和幫扶成效:“幫助發展獼猴桃種植”“幫助聯繫醫療扶貧”“幫助進行入戶道路改造”“幫助引導開辦農家樂”……兩年多的時間,施成富的房前屋後鋪上了青石板路家裡通上了自來水,他的院子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精準扶貧廣場”。

施成富現在逢人就會講家鄉的變化,講自己怎樣去北京向全國人民講十八洞村的脫貧故事,他成了這個小村寨的“形象大使”。

檔案中,幾份年度人均收入計算表,展現了這個小村寨村民收入的結構性變化。2014年,村民楊超文的家庭總收入裡,工資性收入佔76%。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零。與此同時,他們家的經營性收入超過了7萬元,而在此5年前這個數字僅僅是1500元。

這組數字的變化,得益於楊超文選擇了回家創業、經營農家樂。村裡道路修通後,十八洞村也有了停車場和遊客中心。楊超文夫妻倆看到了機會,不再外出打工,一心在家經營農家樂,2017年經營性收入就較2014年增加了56900元。

在這本書中,有兩頁由村民笑臉組成的圖片,真實反映了他們由衷感到幸福的心情。很難想象,2014年剛剛建檔立卡的時候,書中選取的24名貧困戶中,收入最低的楊五玉,家庭年收入僅有1400元。

楊五玉回憶道,村裡道路修通以前,物資進出全靠肩挑。家裡養的一兩頭豬如果要賣掉,需要請人幫忙擡着,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運到村外。到了農貿市場,再以每斤兩三元的價格把豬肉賣出去,因此他家一年的收入最多才1400元。如今,爲了扶持十八洞村鄉村旅遊事業的發展,花垣縣稅務局租了他的房子。僅此一項,就可以讓他一年淨收2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開發式扶貧方針是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鮮明特徵

“精準扶貧”,就像一道亮光,照進了武陵山腹地這個曾一度貧窮落後的苗寨。在這裡,扶貧幹部和村民合力首創“識別經”,唱響“產業經”,探索出了一條條可供全國扶貧事業借鑑的經驗。

錦雞飛過草木深,扶貧天路雲龍騰。十八洞的甜蜜比蜜甜,共產黨的恩情海深。”在“新十八洞”村,唱響了新的苗歌

(本報記者 趙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