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聽見歌 再唱》從電影院開始

簡秀枝》《聽見歌 再唱》從電影院開始。(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孩子信心,可以用掌聲來擦亮!」4月20日晚欣賞《聽見歌 再唱》電影,爲這句話,感受複雜。

大家在感動的婆娑淚光中,憶起空拍遇難的齊柏林(1964-2017)。6年前偏鄕布農族孩童,在玉山主峰上合唱輕快動人的《拍手歌》,隨着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名揚四海。當原聲天籟《拍手歌》再唱,卻少了位那位生態鬥士,無不悲從中來,感嘆不已。

齊柏林生前,不只出生入死,以空中俯瞰拍攝,呈現臺灣生態的真實,更對偏鄕原聲天籟,鼓勵有加,無視自己手頭的拮据,硬是擠出10萬元,義助偏鄕布農族孩子,克服舟車勞頓,摸黑攀爬上玉山主峰,用歌聲入鏡,讓原住民獨特唱歌天賦,被全世界看到。

這段真實告訴,被轉化爲電影劇情,讓歌聲再唱,悽美的往事被憶起,重現天籟般的感動。劇中主角馬志翔所強調與寄語的,偏鄕孩子,就算跟別人不一樣,也千萬別因此感到自卑。唱歌,成爲原住民孩童,抒發感情、尋求信,進而製造掌聲,最後成爲累積自信的重要捷徑

特殊的日子,受王道集團創辦人駱錦明伉儷之邀,參加《聽見歌 再唱》電影包場。這是由新銳導演楊智麟執導,馬志翔、陳嘉樺(Ella)等人主演,淳樸唯美的偏鄕小學,面臨廢校危機,於是校長老師帶領孩子自救,希望能以特殊才藝表現,阻止被廢校的命運

三個月倉促成軍,一位看不懂五線譜,加上一位代課老師,把合唱團組織起來。根據當時比賽規定,參賽合唱團基本人數是23人,該所學校竟然湊不足團員,最後把打球的孩子拼湊入列,讓他們入列湊人數,這些充數的團員只獻嘴型,安排在聲部之間,阻隔每一聲部被幹擾,或拉走。

初期,合唱團不會選歌,以摸仿平地曲子開始,邯鄲學步,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讓全團醜態百出,鎩羽而歸,直到他們從挫折中,悟出迴歸原住民特色,尋求代表原住民愛唱歌,以及唱自己歌的強項,結果廣受關注,一砲而紅。

劇中一幕,是在比賽當晨,大家興高采烈坐上接駁車出征,怎奈行經半路,聯外道路因土石崩落,阻擋通路。就在緊要關頭,有山胞找回挖土機,先是希望從落石中清出一條通道,但巨石過多,最後讓孩子坐進挖土機的杓爪,緊抱教練,接送下來。

大家心手相連,無視困難,在比賽舞臺上,堆疊出自我的使命與榮耀感,果然,贏得如雷掌聲。透過手機錄音及擴音放送,家鄉父母含淚分享子弟兵的征戰果實。

雖然電影的故事是虛構,但許多情節是馬彼得校長的親身經歷。導演楊智麟曾於2009年以馬彼得校長爲主角的紀錄片《唱歌吧!》獲得該年金穗獎首獎,引起大衆銀行注意,將該片改編成大衆銀行形象廣告,引起全國矚目。

甚至2013年的賣座電影《看見臺灣》結尾,馬彼得校長率領原聲童聲合唱團站在玉山頂合唱的〈拍手歌〉,更是感動了無數臺灣人

「讓世界聽見原住民聲音」是這些年大家重視偏鄉的方向,在真實世界已經打拚數十年的馬彼得校長強調,原住民的小孩子,最缺乏的兩件事情,一個叫機會、一個叫信心。

合唱不是目的,它是一種策略,是教育的策略,是要實現、改變他們未來命運很重要的一個策略。最終的目的還是在教育,不是音樂。

後來,他馬彼得校長創立臺灣原聲教育協會、領導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傳承布農族特有的合唱技巧及文化,不僅透過歌聲感動衆人,也在那真誠的嗓音中,傳遞無數的信念和希望。

這樣的電影,因爲有齊柏林空難驟逝,又剛遇過花蓮鐵路事件挖土機的惹禍,大家聚精會神,心頭百般糾結,冷汗直流,更加深了觀賞該劇的無比張力。

是的,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同 才能夠找回自信,這是電影留給大家的深刻印象,也是偏鄉孩子,改寫命運的人生試金石

用掌聲擦亮孩子自信的音樂教育理念,值得傳遞下去。《聽見歌 再唱》彷彿告訴着偏鄉孩子勇敢展現自信纔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是疫後尋找新定位的臺灣朝野,一份拔地而起的感動與正向能量。

作者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