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師人才荒 天仁工商變身傳藝傳習中心

已停招的學甲區天仁工商規畫成爲「傳統工藝保存傳習研究中心」,預計2023年運作。(曹婷婷攝)

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匠師人才荒,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豐富,今年更新增6位人間國寶,爲聚焦傳統工藝保存傳習,獲中央支持將把已停招的學甲區天仁工商規畫「傳統工藝保存傳習研究中心」,預計2023年運作,並同步於市區設置文資學院,未來2據點將結合學校培育傳統工藝人才。

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涵蓋泥塑、剪黏、廟宇結網等,已登錄無形文化資產包括民俗42項、傳統工藝17項(23位保存者)、傳統表演藝術16項(30個保存團體)及保存技術5項)6位保存者)共計80項,其中,工藝與保存技術共22項(29位保存者)。

文化局葉澤山指出,這幾年進行古蹟、歷史建築修復時,匠師人才極度欠缺,臺南持續開辦例如「向大師學習」等傳承技藝課程,但未能長時間培育,甚爲可惜,因此,一直希望建置傳統工藝保存傳習研習中心。

臺南市長黃偉哲力挺深根傳統藝術育才理念,主動尋求文化部支持,拍板定案傳統工藝傳習中心落腳閒置多年的天仁工商。天仁工商停招後,該處校地產權現爲市有地,預計將斥資3億元打造,明年啓動相關細部規畫。

葉澤山說,文化局連續6年、每年編列108萬購入藝術品典藏,目前已有10多件藝術品,未來傳統工藝保存傳習研究中心不只利用現成教室授課育才,也有展覽、研究、展售功能,另也將同步於市區規畫文資學院。

葉強調,沿襲過去拜師學藝至少要3年6個月才能出師,未來兩處據點將結合大學高中職學校課程,有別於目前授課多爲幾堂課的傳承技藝性質,希望日後能協助學生探索職涯,在專家、大師培育下,踏上專業傳統工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