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黨史展覽館 這些歷史細節讓人回味!

走進位於鳥巢東北邊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震撼和感動時刻縈繞在胸。

這裡展出的每一件文物、史料都彌足珍貴,有着許多“第一”:第一本中文版《共產黨宣言》、新中國成立後編號爲0001號文物的李大釗就義絞刑架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2600餘幅圖片,既有宏大的敘事,又有着令人動容的細節,讓人彷彿穿越年代,走進了“時光隧道”。

位於北京朝陽區北辰東路9號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主題雕塑(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外觀設計:276個人物、583塊漢白玉與28根廊柱

展館呈現“工”字形,寓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外觀採用傳統的柱廊式結構,東西兩面立有28根廊柱,象徵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

廣場上,五大主題雕塑雄偉矗立。大型黨旗雕塑《旗幟》反映出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四組大型雕塑分別對應“四個偉大”主題,276個人物與583塊漢白玉,講述着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的奮鬥歷程

1920年9月出版的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一級文物)(左)(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背後故事紅糖水、譯本真理

展覽按照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設計,在黨的創建史單元,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版中文版《共產黨宣言》,被放置在最顯眼位置,與馬克思的塑像相呼應,上面的紙張早已泛黃,仔細看還有多處出現破損,但上面依然字字清晰。

這份譯本背後還藏着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1920年2月,陳望道帶着一本英文版《共產黨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產黨宣言》回到浙江義烏老家,在柴屋裡潛心翻譯、奮筆疾書。一次,母親在外面喊着叮囑他吃糉子要蘸紅糖水,但他卻下意識地將糉子蘸着碟子裡墨汁塞進了嘴裡。直到母親發現,他才意識到。其母說道:“你啊,一有書看、有字寫,就啥都不在乎了!”

由此,陳望道也留下那句名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這份《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在中國傳播最早、影響最大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黨的理論建設和革命鬥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左:《青年雜誌》1916年正月號。右:從第2卷第1號起,《青年雜誌》改名爲《新青年》(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李大釗主編的《新青年》第6卷第5號(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百年物件:雜誌、信件布旗

展櫃中展出多份一百年前的雜誌與信件,其中就包括前不久出現在熱播劇《覺醒年代》中的在1915年由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誌》(1916年正月號)。這本雜誌勉勵了百年前的青年,標誌着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端。

記者注意到,在這部分,很多“一級文物”回溯了《新青年》的創刊歷程,展示了五四運動時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這些刊物即使經過時間的洗禮,仍然字字清晰,讓參觀者感到擲地有聲。另外,李大釗爲文學革新奮鬥致信胡適的信件也被披露。李大釗在《新青年》第2卷第1號發表的《青春》在館內被展出,讓不少年輕觀衆停下腳步仔細閱讀。文章洋洋灑灑,號召中國青年站在時代前列,做有爲青年。

五四時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部分刊物(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1919年6月,北京大學講演隊第九組在街頭演講用的布旗(一級文物)(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除了文本內容,展櫃中的一面布旗與文本所體現寓意相呼應,上面用毛筆清楚地寫着:“北大講演隊弟(第)九組”,爲1919年6月學生在街頭演講所用。這段歷史記錄,與李大釗的《青春》內容相契合,學生在積極踐行愛國運動,體現青年精神

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特殊文物:絞刑架、就義與編號0001

戴着眼鏡,留着兩撇鬍子,眉宇間充滿正氣,這是大家在書本上見到的李大釗。而在展覽館內,留下了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最後一張照片:他面對絞刑架正氣凜然,未戴眼鏡,神色自若地站在絞刑架旁。

1927年4月28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不顧社會輿論的反對,下令將李大釗等 20 名革命者秘密押至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刑場,施以絞刑。

這個絞刑架,如今看起來鏽跡斑斑,卻拷問生死、直擊內心,是新中國成立後文物部門接管的首件革命文物,被編爲0001號。

就在絞刑架一旁,還有一段珍貴的影像資料。這是1924年9月22日李大釗在莫斯科國家大劇院演講的視頻,雖僅有十幾秒,但這段黑白影像,卻讓後人直觀地感受到了當時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昂揚鬥志。

面對敵人絞刑架,李大釗從容就義(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館內展出的李大釗事蹟(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南湖紅船模型(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1920年11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宣言》(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真實場景:紅船、理想與宣言

除了圖文,沉浸式的體驗也是展覽中頗具特色的部分。

1921年的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舉行,會議從7月23日開始,30日一名暗探闖入會場,會議被迫中止。大會的最後一天,代表們分批來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召開最後一次會議。而爲了還原此景,展館陳列的一艘南湖紅船劈波斬浪,在特效的加持下顯得尤爲真實。

而與此相對應,不遠處的展櫃裡陳列着1920年11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宣言》,兩頁紙上文字鏗鏘有力,佔滿了整頁紙,上面還留下一些勾畫和塗抹的痕跡,記錄着當時共產黨人思考、打磨宣言的過程。

記者注意到,紙張上的第一句便是“共產主義者的理想”,一下將人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歷史歲月。

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毛主席在出席開國大典時使用的話筒(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家國記憶紅色布料、五星紅旗與1949年

“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開國大典的錄像循環播放,一旁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毛澤東出席開國大典時使用話筒等,將人拉回1949年。那時,在物資匱乏的北京,爲國旗找到紅色布料並不易。所以在展館內,細心的人會看到,長約5米、寬約3米國旗上,還有一些縫補、拼湊之處。

在展現黨領導下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展覽部分,一些記憶被定格於此。將鏡頭放至每一個家庭,很多人都能找到兒時的記憶,從縫紉機到電視機,還原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改革開放後的尋常百姓家庭生活景象。

改革開放後的百姓家庭生活場景(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改革開放後的百姓生活(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重要節點:三張紙、一份講話提綱與思想解放

鄧小平親擬的講話提綱(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展覽中,有這樣三張紙尤爲引人關注,文中多處有着勾畫的痕跡,真實記錄着寫作人在擬寫過程中的思考。

這是一份鄧小平同志親擬的講話提綱。第一張紙上的第一句話,便是解放思想。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總結講話,開啓了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

真實還原醫務人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場景(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共同經歷:日記名字與中國力量

在展現偉大抗疫精神的篇章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模型再次帶人回首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中國精神”。這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經歷的歷史。

懸掛在高空的突擊隊隊旗上,白衣戰士親筆寫下的名字密密麻麻,每一篇日記背後記錄的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家庭。很多細節也尤爲真切,援鄂醫療隊登機牌,雷神山醫院第一份出院證明,武漢重啓當日車票和機票……都被珍藏、呈現。這無不體現着中國力量,也代表着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的真實歷史時刻。

6月19日起,黨史展覽館陸續安排專場參觀,一句句留言表明了後人傳承紅色血脈的決心和精神。有觀衆在展廳留言冊上這樣寫道:“過去在書本和影視劇上了解到的歷史,更加鮮活地擺在眼前,百年黨史,波瀾壯闊。”還有觀衆留言道:“紅色殿堂看未夠,出門已覺心境純。”

據悉,黨史展覽館2018年9月10日開工建設,2021年5月5日竣工。將於“七一”後適時對公衆開放。(記者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