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冷氣房覺得眼乾鼻塞頭暈 6招教你對付「空調病」

▲不想到戶外曬太陽,很多人喜歡躲在冷氣房。(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天氣熱,一般人都會開冷氣,許多上班族更是一天超過8小時都待在空調環境中。不過,如果空調沒清洗或使用不當,很可能讓身體產生不適,例如鼻塞、咳嗽、頭暈等。《生命時報》就訪問專家,統整出6招對付「空調病」,包括「分段進出室內外」、「控制溫差溼度」、「多喝溫水」等。

受訪的專家包括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田德祥教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科主任朱曉莉,以及臺灣台北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林雨亭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主治醫師陳衍良

根據報導,頻繁進出冷氣房,血管急速收縮、擴張,可能誘發心肌梗塞疾病,而學校辦公室人口密集場所,如果使用中央空調,又不能保證空氣對流,容易讓病菌積存在空間內並不斷散播。另外,溫差也會導致過敏反應,咳嗽、打噴嚏、鼻塞、頭暈等,長期鼻塞、呼吸困難會讓身體痠痛、疲勞。

專家建議,每年清洗空調2至3次,在夏天使用空調前、使用過程中及不再使用後各清洗一次。在開空調時,爲了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可以把遠離空調的一扇窗戶開一個小縫

專家說,空調如果長時間開着,不僅會使空氣變差,還可能因爲室溫過低而感冒;白天連續開空調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小時,夜間不要超過2小時。另外,空調直吹身體也不好,因爲這樣可能導致發燒、肺炎等疾病。

▲進出冷氣房最怕中陰暑。(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要對付「空調病」有6招,包括「分段進出室內外」、「控制溫差和溼度」、「多喝溫水」、「保溼工作不可少」、「給眼睛一點溫暖」及「保持放鬆,調整呼吸」。

專家解釋,分段進出法是,先在室內待3至5分鐘,然後走到戶外,在陰涼處待幾分鐘,扭扭腰、伸展身體,再進入室內;這樣反覆2至3次,等身體能適應室內低溫,就可以留在冷氣房。

另外,室內溼度保持在60%左右,如果溼度過大最好開啓空調除溼功能。室內外溫差也不要超過3至5度,室內溫度最好在25至26度之間。

專家指出,經常待在冷氣房,水分性容易流失,造成鼻腔黏膜過幹,甚至引發支氣管炎,所以要多補充水分,水溫建議在35度至40度之間。冷氣也容易使皮膚變幹變皺,專家建議,洗澡後趁身體含水量較高時抹乳液,讓水分留在皮膚底下;也可以在身邊放一杯水或栽種植物,增加環境溼度

眼睛乾澀是常見的「空調病」,除了適度滴眼藥水,也可以拿溫毛巾敷眼睛,有助於減緩症狀。平時適度補充維生素A,也能改善眼乾等不適。另外,傳統中醫認爲溫度與人的情緒有關,所以進入冷氣房,溫度轉換的同時,情緒也會跟着波動,要養成調息的習慣,靜下心來,呼吸保持細慢長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