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鋼琴家盧易之 挑戰音樂喜馬拉雅山

鋼琴盧易之將挑戰演奏貝多芬的槌子鋼琴奏鳴曲,他形容演奏者和聆聽者而言,都像是征服高山。(本報資料照片,張鎧乙攝)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槌子鋼琴奏鳴曲,向來有鋼琴喜馬拉雅山之稱,貝多芬自己也曾說過,這首作品「像硬骨頭一樣」,說明非常「難啃」。曾獲金曲獎最佳演奏獎的鋼琴家盧易之,日前在私人音樂會,代打演出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又將挑戰演奏槌子鋼琴奏鳴曲,他表示:「我現在都把這首設爲鬧鐘,不敢懈怠。」

盧易之表示,整部作品作曲手法複雜,「必須把貝多芬的邏輯內化手指上,傳達給觀衆。對演奏者、聆聽者而言,都像在征服高山,但登高望遠之後,就不怕了。」

樂評人焦元溥表示,這部作品寫於1817年至1818年之間,可說是貝多芬的人生重新開機之作,「當時他不只身體衰退,同時要面對家庭問題,和弟媳爭奪姪子卡爾的養育權,曲子產量減少很多,也寫出像《威靈頓勝利》、《光榮時刻》等媚俗作品,不過仍是有很精彩的作品,如第27號、28號鋼琴奏鳴曲。」

焦元溥表示,這段貝多芬人生不堪的經歷,對槌子鋼琴可說是一種孕育,「而寫出槌子鋼琴後,也陸續寫了莊嚴彌撒、迪亞貝變奏曲、第九號交響曲以及最後的5首絃樂四重奏,都是晚期精彩之作。」

樂評人唐若甫表示,槌子鋼琴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中最難的一首,「長達400小節,演奏長度約爲45分鐘,技巧相當困難。」唐若甫表示,當時貝多芬寫這首作品,是因當時能彈奏六個八度的鋼琴正要問世,「一件現代化樂器要出現,那時貝多芬也還沒看過這臺鋼琴,像是替未來的人寫作品,有如一名藝術家的行爲藝術表達。」

唐若甫表示,雖然現代已有越來越多鋼琴家演奏槌子鋼琴,「但確實挑戰難度很高,一般而言,很少有鋼琴家主動要求在曲目規劃這一首。」盧易之演出將於12月8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