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兔年明星產業 國產化加持 風電產業發功

臺灣離岸風電三階段發展策略

政府針對離岸風電產業採取三階段開發策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第二階段潛力場址(2021年~2025年,共計5.5GW)的風場開發商須開始執行政府制訂的國產化項目及排程,相關供應鏈開始受惠,有利於長期營運發展。

此外,中國對再生能源日益重視,預期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風電新增併網容量將維持高檔,將帶動相關供應鏈出貨表現,留意水下基樁供應商世紀鋼、風電葉片樹脂供應商上緯、風機鑄件供應商永冠-KY等公司。

核能發電預計將於2025年退出市場,屆時臺灣若只單靠化石燃料發電,將無法供應臺灣每年逐漸擴增的用電需求。

據「2025的532願景工程目標」,臺灣能源轉型期望在2025年達成:(1)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提升至20%;(2)燃煤發電量佔比降低至30%;(3)低碳天然氣發電量提升至50%。

臺灣2020年發電結構中,再生能源類佔比僅5.5%,相較2025年訂定的20%目標,仍有長足成長空間。再生能源發電包括:水力、太陽能、生質能與廢棄物、風力,以風力發電佔比較低(16%),然考量政府對風力發電制訂中長期併網容量目標,風力發電產業成長潛力可期。

臺灣離岸風電採三階段發展策略,第一階段(2017年~2020年):示範風場,總裝置容量128MW。第二階段(2021年~2025年):潛力場址,採先遴選後競價,總裝置容量5.5GW。第三階段(2026年~2035年):區塊開發,總裝置容量15.0GW。政策紅利有利於廠商營運發展。

爲達成離岸風電國產化目標,經濟部將2021年~2022年定「前置期」,期間內併網者,需達成塔架、水下基礎、電力設施、海事工程及船舶國產化。2023年併網者,則需增加輪轂鑄件、鼻錐罩、變壓器、電纜線、機艙組裝等國產化。2024年併網者需再額外承諾葉片、機艙罩、齒輪箱等風機零組件國產化。預期國內風電業者包含世紀鋼、永冠-KY、上緯陸續受惠國產化政策紅利。

中國十四五規劃持續聚焦清潔能源發展,預估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置容量不低於60GW,至2030年中國風累計裝置容量至少800GW。將驅動營運範疇佈局於中國的永冠-KY、上緯營運動能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