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投資新創優於買房置產 鼓吹創業精神從照顧年輕世代開始

圖/美聯社

假設你有100萬美元的閒錢,如果不買股,你會用這筆錢資助一種剛起步的新興商業模式,還是買一棟房子

每個天使投資人可能都想過後面那個選項,但最後都轉向前者,他們想把錢投在潛力超過一般商品的東西上,在主觀的層級上,他們希望投資不僅能帶來財富,還能借由選擇投資目標和事後給予指導,去影響產業的未來。

但要怎樣讓更多人做出這種選擇?教育創業援助業界主導者的市場力量,全都會影響創業環境。投資與研發的整體狀況,更是影響創業環境的一大主因,而這短期內很難改變。

歐亞新創產業的核心差異

美國的創業環境跟歐洲不太一樣,歐洲把扶植創業的責任主要交給政府,政府提供培訓、人脈、融資、補助等新創企業需要的各種援助。這可以讓政府自由選擇要扶植哪類產業和哪些族羣集中力量扶植年輕創業家,而且財源加速器這些資源也能配合得更好。

亞洲扶植創業的作法則與歐美都不同,政府常直接培育和創業相關的科技,例如臺灣最大的優勢就是培養大量的中階工程師,定位在美國的尖端研究成果和中國的海量技術人員之間。它跟許多東亞的發展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s)一樣,利用科學園區來集中創新能量,在半導體產業領先羣雄

美國助學貸款阻礙新創發展的教訓十分明顯,年輕人的未來被扼殺了。雖然臺灣的教育體系成功控制了成本,但還是有些地方值得警惕,例如應該反省,繁榮的房地產市場事實上搶走了多少創業所需的資金,讓多少口袋沒錢卻對未來樂觀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無法放膽打天下。高齡化趨勢使這個問題更是急迫,因爲當平均年齡增加,對政治而言重要的族羣就會越來越老。

房價上漲會產生「財富效果」,讓屋主花錢或投資時更安心。但這種財富是幻覺,在你賣掉原有的房子改買一間便宜的去住之前,房價漲來的錢其實不在你手裡;反而是房價漲得越嚴重,其他對經濟更有意義的投資項目就越難吸到金。就整體國家的觀點來看,不動產其實不太像資產,比較像是費用。

各國想辦法打造新商業模式

可以確定的是,美國正在找新方法來收拾自己之前闖下的禍。像程式設計訓練營(Coding Bootcamp)這類的新興商業模式,可能比大學更能培育出年輕創業家。例如Lambda School提出了一種類似股權的「收入分成協議」(Income Share Agreement),學生可以免費受訓,如果畢業後找到年薪5萬美元以上的工作,薪資的17%必須交給公司。Lambda執行長Austen Allred認爲這種協議「可以讓學校的教育符合學生的利益」。這種股權模式仍有爭議,但未來可能會有新發展。

另一種方法則是「開放銀行」(Openbanking),目前以歐洲爲主。如果新創企業只能跟銀行借錢,就得跟大型的既有企業搶資金,通常都只會搶輸;但如果有另一個相當於銀行的金融生態系能融資,就不需要直接跟大企業競爭。英國、歐盟、澳洲已率先採用,它的原理與目前在討論的金融科技監理,尤其是美國的監理異曲同工,不過實作方式不太相同。開放銀行是利用應用程式介面打造出一個新的融資機制,監理則是讓政府或產業協會限制已經出現的機制不要走歪。在開放銀行方面,歐洲可能比美國更有優勢。

臺灣也在引進開放銀行,想借此提高金融業的多樣性。金管會在今年1月11日批准7家業者進入第二階段,允許它們的客戶查詢自己的資產明細。

臺灣目前已經可以用既有的優勢繼續發展,而且大部分都是硬體優勢。此外,在2020年成功阻止國內爆發疫情之後,顯然連帶穩定了政治與經濟;此外,利益團體即使想阻止必要的改革,也會因爲整個社會的國家安全意識而無法形成氣候。這些都讓臺灣可以借鏡其他國家的經驗與教訓,去規劃金融科技與其他新興科技業的未來。它可以在不破壞既有系統完整性的前提下,設法讓金融業更開放。但除此之外它也得記住,青年的福祉預言了整個國家的未來。

(本文譯者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