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冠上外交 恐踩北京紅線

國民黨立委建議,將涉及對外經貿單位統一併入外交部底下,成立「外交經貿部」。圖爲外交部外觀。(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對外經貿立國,經貿單位是否要整併到外交部之下,過去政府組織改造也都有討論。然而,我國國情特殊、對外關係艱困,經貿單位一旦正式置於外交部底下,對於推動實質經貿關係,恐怕更容易引來北京打壓。

參考他國經驗澳洲即是將外交事務與對外貿易合在一起(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紐西蘭也是如此(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這兩國都跟臺灣一樣是四面環海,由此可以見得,對這樣的國家來說,經貿是跟外交同等重要的大事,而且確實有實質功效,也難怪一直都會有將兩者整併爲同一部門聲音

不過,綜觀世界各國政府部門畫分,凡是冠上「外交」,必然帶有政治味,而這一點,或許也是一直以來,我國無法落實將兩者合併的原因

臺美關係的潛規則中,外交部長是不能踏足華府的,而這也是北京的紅線之一;至於經濟部長若要前往華府,北京縱使口頭上依舊會表達不滿,卻也很難找到施力點,更何況臺美經貿關係如此綿密,美方恐怕還會大力歡迎經濟部長訪問華府。

然而,對外經貿一旦畫分到外交部之下,未來掌管國貿關係的最高層官員,恐怕也會落入潛規則的限制,再也無法踏足華府。更不用說其他與我國建立重要實質經貿關係的國家,或許腰桿子沒有美國這麼硬,到時候面對老共的抗議恐怕也很難承受得了。

外交與經貿若能整併成一條鞭體系,有助於指揮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當然是可思考的方向。只是現實困境仍難以突破,如何橫向協調兩者將戰力最大化,纔是當下最務實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