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季來了!看看"95後"畢業生都會怎樣選

繼續深造還是工作?去一線城市還是非一線城市?又到就業季,記者近日採訪了多所高校,看看“95後”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的未來都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着急沒用,只能一步一步來

和每天穿着正裝、帶着簡歷奔向各大招聘會同學相比,即將畢業的重慶某高校研二學生慶安顯得淡定得多,去年9月以來,他只參加了兩次校園招聘活動

“來我們這種專業性高校招聘的單位類型比較單一,去了也投不出幾份簡歷。還要考慮薪資待遇發展空間個人興趣這些因素,我不指望馬上找到工作。”對校招持觀望態度的蔣慶安覺得時間還算充足,自己可以等到開學後再投入更多精力

就讀於安徽大學劉文君在秋招季只投了一份簡歷,“目前對工作的需求不那麼迫切,我打算畢業論文寫完之後邊考博邊找工作。”由於薪資未達預期,她放棄了一份民辦高校教師工作。

應屆生求職網發佈的《應屆生2019秋招調研報告》,僅有45.89%的應屆生參加過兩次以上校園招聘活動;有70%較少參加校招活動的應屆生表示正準備考研升學考試教育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達290餘萬人,較2018年增長約52萬人,創歷史新高。

“應屆生多爲獨生子女,不少人家庭條件相對優越,不爲生活所累,更重視自我感覺,不想被約束。還有一部分學生想考取各種證書,多爲自己加碼。”西南政法大學輔導員陳怡認爲,這背後是“95後”應屆生的多元化選擇。

“着急有什麼用,只能一步一步來。”西南民族大學大四學生劉曉慶道出不少畢業生的心聲

一線與非一線的糾結

進入求職階段的四川大學研三學生陳小麗貴州人,在求職過程中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名校生選擇到貴州發展,貴州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和產業向高附加值升級很有吸引力,她沒想到在曾是人才外流地的貴州就業競爭也變得激烈。

爲吸引人才,不少非一線城市陸續推出人才新政,以安家補貼、快速落戶優惠措施吸引應屆生定居發展。是去機會更多、發展空間更大的一線城市發展,還是去推出各項優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戶的非一線城市,成了應屆生心中的“糾結之處”。

“政策是很好的,畢業生大多經濟實力不強,相同條件下這些優惠政策更能吸引我。”淮北師範大學大四學生陳婷來自福建,她看好非一線城市的人才新政,畢業後打算到福州工作生活,她介紹說,本科生在福州落戶工作可享受1.5萬元的補貼,研究生可享受3萬元的補貼。

即將畢業的西南政法大學研二學生尚嬌嬌認爲非一線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很有誘惑力,不過她還是認爲一線城市有明顯的優勢,“非一線城市工資低,可能加上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才能和一線城市持平,而北上廣的機會相對多了很多,更有利於長遠發展。”

但秋招接連被拒又讓尚嬌嬌頗感焦慮,爲了有更好的發展,她只投了知名企業,面對被動局面她也在反思是不是要調整自己的選擇方向。

“由於實力較強的企業往往在秋招已完成招聘計劃,對我們還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來說,春招競爭將更激烈。”尚嬌嬌認爲,參與春招的企業實力會稍弱於秋招,可能更由不得應屆生挑挑選選。

找準自我定位 調整就業心態

“工作還是能找到的,但想找喜歡的工作就比較難。”尚嬌嬌說。

淮北師範大學大四學生程夢則認爲,競爭力強的應屆生在秋招時多已確定工作,並且知名企業會在春招進行補錄甚至增設秋招未有的崗位,“其實機會還是挺多的,自己慌神了肯定不行。”

畢業生的心理變化集中反映出畢業生期望值現實情況間的落差。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程德安認爲,應屆畢業生應找準自我定位,對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有綜合判斷,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同時,程德安表示還需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入手,“國民經濟從量到質轉型過程中,對人才培養較過去有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該隨着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而調整。”

程德安對正在找工作的應屆生提出建議,社會很難提供充足的“如你所願”的崗位,找工作並非一蹴而就,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心態重新調整的機會。年輕人沒必要爲一時找不到工作而懊惱,因爲年輕就是資本,年輕意味着有更多選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