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港通商原因「鴉片戰爭」違史實?國教院:媒體誤解

臺灣開港原因英法聯軍變成鴉片戰爭,遭質疑是在「發明歷史」,國教院15日澄清是媒體誤解修訂原意。圖爲高中歷史課本參考書。(示意圖記者徐文彬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課綱微調風波持續延燒,教育部日前在臺灣史「開港以後的變遷單元中,將鴉片戰爭敘述爲迫使清廷開港通商的原因,因爲這樣的觀點大陸史觀雷同,引起不少爭議國家研究院15日提出澄清,修改是爲了讓學生了解歷史連貫性,而媒體的報導誤解了課綱原意。

《自由時報》15日報導,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應是「英法聯軍」,而非「鴉片戰爭」,有違反了史實疑慮。而課綱微調也引發各界輿論質疑,甚至有學者嗆教育部是在「發明歷史」。

國家教育研究院15日表示,原先的課綱爲「說明外國人對臺灣通商、傳教戰略位置的興趣,19世紀中葉以後臺灣所受到的外力衝擊,如鴉片戰爭、開港通商、羅妹事件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等。」但微調後,將「如鴉片戰爭、開港通商」修正爲「如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是爲了讓學子對歷史的連貫性有所認識。

國教院進一步指出,自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都逐漸關注臺灣,對於開港通商的訴求也從未減弱,而英法聯軍一役也正是鴉片戰爭的延續。課綱檢核小組認爲,修訂後的版本對歷史時序多作了補充,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時瞭解西方列強和臺灣之間的關係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