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國內奇形怪狀又有趣的原始住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衚衕中,坐落着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爲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

彝族土掌房     雲南四川、貴州三省交界地帶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彝族特有的民居建築土掌房

彝族的“土掌房”多爲平房,不過也有建成兩層甚至三層的。它與藏式石樓有些相似,房屋厚實,房頂築成平臺作爲曬場使用。不同的是,土掌房多建於斜坡上。     土掌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爲適應雲南一帶的氣候和山地特點,彝族先民便在這裡以泥土爲牆、木頭爲頂,再在屋頂鋪上柴草、松針等,建成了土掌房。這樣的房屋冬暖夏涼,且有着良好的隔熱和防火性能。     不過,土掌房只分布在雲南東南一帶的彝族聚居區,因爲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溼適中,比較符合建造房屋。     彝族人民熱情好客,土掌房恰好爲他們提供了“便利”。家家戶戶都放有梯子,方便鄰里之間來往。趕上晾曬稻穀時,他們還邊忙農活邊聊天。逢年過節,屋頂便是宴請賓客的絕佳場所。

瑤族吊腳樓     在廣西的丘陵間,隨處可見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藍天碧水,羣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別緻的木樓依山勢而居,這就是瑤族民居吊腳樓。

瑤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山區一帶,那裡少有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於是,瑤族人便選擇坡度較爲平緩的地方,將房屋一半建在平整土地上,另一半用長短不一的木柱依山勢懸空而立。遠遠望去,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     吊腳樓是我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一般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和正房相連外,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  瑤族吊腳樓至少分兩層,樓上爲飲食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準入內。樓下則用來飼養家禽,放置雜物。  這種民居不僅節約土地,還和氣候有關。廣西炎熱潮溼,山區更是雨水充沛,吊腳樓上層住人,樓下架空,既通風、乾燥、防潮,還能防毒蛇、野獸等,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爲是當地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

湘西吊腳樓

“湘西吊腳樓”是苗、侗、布依、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古香古色、建築風格特殊的吊腳樓,爲湘西的山水添了幾分韻致。

羌族碉樓     碉樓是羌族特有的民居,在四川茂縣廣有分佈,漢代就開始發展盛行。

羌族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建築材料主要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約1米,以石片砌成。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高度在10到30米之間。碉樓的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則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     別看外形複雜,石匠在修建碉樓時卻不繪圖、不弔線,也沒有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此次汶川地震使得震區不少建築被毀,而阿壩地區的碉樓只有一兩座被震塌。其他碉樓雖有裂縫,卻沒有倒塌,充分體現了羌族碉樓的堅固性。     在碉樓旁,就是羌族人居住的石砌平頂房。房子呈方形,多數爲3層,每層高約3米。頂平臺是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羌族祖先修建碉樓既可以在高寒地區貯藏糧食,還能在戰時躲進碉樓,抵禦外敵入侵。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也叫圍屋,主要分佈在閩、粵交界地區。

由於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還要面對豺狼虎豹和盜賊的侵擾,所以客家人便建造了“抵禦性”的住宅形式 土樓。     土樓造型奇特,大致可分爲圍龍樓、玉鳳樓方樓、圓寨四種類型。如果需要禦敵,只要關上大門,土樓就會像一座堅固的堡壘。  土樓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直徑50多米的三層圓樓中,能有百餘間住房,可以住三四十戶人家,容納二三百人。如果是直徑達到七八十米的五層圓樓,能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客家土樓中軸線分明,以廳堂爲中心,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  客家人還善於利用斜坡等特殊地段構築土樓,乃至發展爲層次分明的土樓羣。這些都與地理學、建築學等有着密切關係。

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現存於內蒙古等地。它的出現與蒙古族等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的生活習性有關。

普通的蒙古包由架木、毛氈繩帶組成,無須磚瓦,搭建蒙古包是一個很莊嚴的儀式,人們先用木棍、繩子捆編好“骨架”,再在上面覆蓋厚實的毛氈,然後再捆結實繩子,新的蒙古包就落成了。  蒙古包西南側安門帳頂有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毛氈一般爲牧民自制,上面還有棕色毛線縫的吉祥圖案。  蒙古包看起來不大,但內部使用面積卻不小。室內通風、採光都還不錯,且冬暖夏涼。不過,隨着定居的人越來越多,蒙古包的數量在減少。  呼倫貝爾弘吉剌蒙古大營是現在中國最好的蒙古包羣,對遊客開放。不僅有蒙古風味的烤全羊、手把肉等,還能欣賞到特色歌舞。

黎族船形屋     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龜形屋、船形屋、吊腳樓都曾出現在黎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以船形屋最具原始風貌

相傳三千年前,黎族人的祖先乘木船漂流過海,克服了種種險阻,來到了美麗富饒的海南島,並決定在此定居,於是木船就成了他們避風擋雨的屋舍。後代爲了紀念祖先,便將木船形狀的草屋代代相傳,取名爲“船形屋”。  海南五指山地區遍佈熱帶原始森林,船形屋就地取材,以竹木爲架、茅草爲頂。地下以木板或竹子爲主,可以防潮。  現在船形屋已不多見,海南只有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的船形屋保存得比較完好,其它地方的船形屋已漸漸淡出了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  白查村現存有81間船形屋,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

周莊 江南水鄉典範

千年歷史滄桑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爲東方文化的瑰寶。周莊是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

竹樓

說是樓,其實它只有一層,只是整個房子被一根根木樁高高地撐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樓閣。竹樓下面的木樁一般有50根,木樁之間的空地是堆放雜物的倉庫,有的人家還用來養豬圈牛。至於傣族人爲什麼自古以竹樓爲家,大概是因爲住在高懸於地面之上的地方,一來可以防潮,二來可以防野獸 。

北方窯洞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着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平遙古城 歷史文化名城

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成爲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