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張一山的《鹿鼎記》,我想向黃曉明道歉

有一個詞叫“活久見”,非常適合今天的國產劇。

只要活得夠久,永遠不用擔心它不會突破你的下限。

最新的《鹿鼎記》不就是?

點開視頻五分鐘,思維正常的人能尬得抓腳趾。

一、這不是小寶,是耍猴

雖然這個版本的《鹿鼎記》上線前沒有任何宣發,還是憑誇張的肢體語言出圈了。

尤其是張一山。有人把他的cut和齊天大聖拼在一起,毫不違和:

圖片來源:微博@劇荒主義

或者貓和老鼠

張一山是北京人(沒有地圖炮的意思),成年之後口碑出圈的《餘罪》和《春風十里不如你》主角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混不吝的性格,自帶痞氣。所以很多人之前一度期待他來演韋小寶,結果成了史詩級翻車。

一開場的說書片段,擠眉弄眼的張一山讓人懷疑韋小寶是不是瘋了:

韋小寶在在皇宮裡是假扮太監,但是張一山的聲音和動作,不得不讓人懷疑這人真是太監。

還要加個原諒色帽,生怕觀衆get不到韋小寶有多”賤“。

過猶不及,最是可怕。這樣裝瘋賣傻一點都不好笑,我只覺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韋小寶每天嘻嘻哈哈但是並不賤,他精着呢,面對達官貴人點頭哈腰那是小市民的生存智慧。

不光是張一山,這劇其它演員人設和表演也匪夷所思。茅十八是韋小寶第一個朋友,韋小寶救了他但是茅十八很生氣,因爲小寶用了江湖上最讓人不齒的灑石灰。

結果到了這一版,茅十八沒有江湖俠客的俠氣,還成了個二傻子,造型還像是從隔壁《水滸傳》搬過來的。

謝寧老師,我的童年記憶之一;在《寶蓮燈》《寶蓮燈前傳》《魔幻手機》《魔幻手機2》中飾演豬八戒

官兵來抓人,跟遊戲差不多。海公公本來是深藏不露的陰狠角色,在這一版裡被塗上了白麪,演員像是得了癲癇。皇宮裡沒有喪事,宮裡的太監居然全部穿白色。

有人說把這一版當作00後的《熊出沒》就能看出樂趣了;問題是,是iPad不好玩,還是《熊出沒》不好看,零零後爲什麼要看一幫熊大人在那兒擠眉弄眼?

《喜羊羊》都比這個好看。

二、《鹿鼎記》就不是傑克蘇小說

看得出來,這一版非常努力地想把《鹿鼎記》做成純喜劇,剔除人物和事件之間所有前因後果,極盡誇張之能事。

在這裡真的得懷念一下張紀中的金庸劇了。雖然黃曉明這一版《鹿鼎記》在豆瓣才5.6,但情節角色設定,至少都是跟着原著走。

張紀中從一開始就斷了做喜劇的念頭:“我想我們不能做成一部喜劇。在《小小得月樓》的那個年代,我們還是有過非常有才華的喜劇演員,能夠勝任諷刺喜劇,如今卻無法找到那樣自信的演員。像周星馳這樣自信的演員、導演,鳳毛麟角。”[1]

08版前六集,小玄子和小桂子都是小演員演的,其實這個小演員肢體語言非常豐富又不油膩/ 《鹿鼎記》

《小小得月樓》是1983年一部電影,用蘇州話拍的,滑稽又不說教,自然又朝氣蓬勃。

《鹿鼎記》確實有喜劇成分。它不像傳統的武俠小說,主角是武功蓋世一身正氣的大俠。韋小寶是出身青樓的私生子,小說結束了也不會功夫,喜歡吹牛拍馬還滿口髒話。這樣一個人居然在皇宮、官場上左右逢源,成了皇帝的兄弟。

所以一直有人把《鹿鼎記》當厚黑學來讀。1984年香港就出了一本書叫《小寶神功》,講韋小寶怎麼對付上司,怎麼應酬同輩,怎麼在不同的女人之間斡旋,跟今天機場書店裡賣得最火的成功學套路一摸一樣。

當時作家倪匡還爲這本書寫了一篇序——《做老二的哲學》,一聽就是官場厚黑學了。

但是《鹿鼎記》和韋小寶在金庸小說,乃至文學史上的地位都不低。很多人把它和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放到一起說,一個是反騎士精神,一個是反武俠套路。

在《鹿鼎記》橫空出世之前,武俠小說裡的大俠,歸隱山林是最常見(可能也是最好)的結局。“儒以文犯法,俠以武犯禁。”作者早就明白,以武犯禁的大俠,在世俗世界遲早是個死。陳近南確實是大俠,最後還死得毫無意義。一直猥瑣發育的韋小寶,人生經歷差不多就是成功了的阿Q。

原著裡寫韋小寶進宮,心理活動是:“麗春園在揚州也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大院子了,比這裡可又差得遠了”;嘴上偷吃千層糕,想的卻是:“這千層糕做得真好,我瞧這兒多半是北京城裡第一大妓院。”

這千層糕得多香才能吃出這種表情啊(微笑

皇宮,就是妓院。這就是金庸在《鹿鼎記》裡的態度。韋小寶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早就適應了裡面的規則,外形又人畜無害,所以能一直扮豬吃老虎。

韋小寶看着混不吝,《鹿鼎記》骨子裡卻是悲劇。一身正氣又有本事的士大夫和大俠,還不如一個小混混混得好;韋小寶和康熙看着是兄弟,其實兩人一體兩面,康熙對韋小寶利用成分居多。小說裡韋小寶最後歸隱山林不知所蹤,主要還是因爲害怕。

《鹿鼎記》出來的時候,一些金庸粉絲表示不喜歡,金庸迴應這不是武俠小說,是歷史小說;還有人說金庸是按官場小說寫法寫的,不是沒有道理。

這一層港臺的版本基本都弱化了。陳小春和馬浚偉版本的《鹿鼎記》,是港臺裡比較還原小說的,裡面小寶和康熙的關係也非常簡單(不要想歪);但是在2008年黃曉明和鍾漢良的版本里,最後一集隔空對話,可以說明這兩人遲早要分道揚鑣。

不過,《鹿鼎記》能一直賣得那麼好,首先還是符合小市民的閱讀趣味。香港電影也不太拍廟堂戲,不管悲劇還是正劇,他們都能消解成鬧劇

關鍵是,還很好看。

1992年王晶導演、周星馳主演的《鹿鼎記》幾乎就是魔改版了。周星馳還貢獻了90年代的年度金句:“我對皇上的敬仰之心猶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今天來看,這電影平均顏值高得嚇人:除了周星馳,演建寧公主的是邱淑貞,小雙兒是陳德榮,皇太后是張敏,後來還有林青霞,康熙是溫兆倫。

整體的風格也很誇張,多方勢力亂鬥,所有人和韋小寶一樣貪財好色,包括在原著里正直得迂腐的大俠陳近南,王晶還在裡面加了很多葷段子。

但王晶抓住了金庸小說的精髓,這部電影張紀中說的諷刺喜劇,裡面韋小寶加入天地會之後,陳近南把他拉到一邊說:

聰明人都被清廷給招安了,所以反清這件事只能靠一些比較蠢的人來完成,而這些笨蛋什麼也不懂,講道理他們也不明白,只好用宗教形式來催眠他們。

這一版《鹿鼎記》的風格和一些情節,明顯在模仿92年的電影版。但是,它在劇作上主動閹割了所有主線情節,又沒有90年代香港電影那麼厲害的演員陣容,劇情只剩尷尬,表演只有浮誇。

至於主創後來接受採訪說:“我們這個戲的畫風已經在往卡通和搞笑上面走了”;還是2008年版《鹿鼎記》製片人張紀中當時說的話:“戲劇不是鬧劇,鬧劇不是幽默,幽默不是好笑,好笑不是可笑,可笑不是風流,風流不是下流。”[1]

三、求求你們,拍不好就別翻拍了

這樣糟蹋童年記憶的翻拍,不是第一部,也不會是最後一部。

現在影視劇製作流行用IP,而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也許是華語世界第一大IP了——現在已經有了上百部不同版本的電影、電視劇,甚至遊戲。王晶的《鹿鼎記》上映之後,臺灣遊戲公司歡樂盒,就找王晶談過遊戲版權[2]。

這些年事先不打招呼,就把小說人物、情節、武功用到遊戲裡的,更是數不過來。

這一代80、90後印象中最經典的金庸武俠,基本都是香港TVB版。

TVB在70年代到80年代,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把金庸武俠小說全部拍了一遍。今天只能找到片段的梁朝偉版《鹿鼎記》,就是這一波翻拍裡最後幾部之一。

金庸劇爲無線電視臺捧紅了很多花旦和小生。鄭少秋是第一代無線小生,憑藉《書劍恩仇錄》裡乾隆這個角色走紅;“無線五虎將”黃日華、苗僑偉、劉德華、梁朝偉以及湯鎮業,基本上承包了80年代所有的金庸劇。

無線臺(TVB)和亞視臺(ATV)是香港兩大免費電視臺,兩家從六十年代起一直針尖對麥芒。那時候每當TVB面臨收視率壓力,就拿出金庸作品來改編[3]。

這些翻拍在2001年左右結束。也是2001年,大陸第一部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笑傲江湖》上線。這是當年的文娛界大事。爲此,人民網還出了專題頁:

有TVB珠玉在前+童年濾鏡,這一輪翻拍當時被罵得厲害,包括後來豆瓣8.3的李亞鵬版《笑傲江湖》。

不像香港習慣在攝影棚裡拍,演員看着都轉不開身,一個道具能從清末用到民國;大陸拍武俠劇,最不缺的就是實景。

《笑傲江湖》當時在蘇州、無錫、浙江等多地取景;後來爲了補拍“華山派”的鏡頭,劇組封鏡之後還到華山取景。

構圖和攝影都沒得說,很有意境 / 《笑傲江湖》

金庸先生雖然不喜歡央視對《笑傲江湖》的改編,還是覺得很用心,“比港臺的金錢和精力都花得多,這點我很佩服”[4]。

後來幾部的風格跟《笑傲江湖》差不多,口碑也是譭譽參半,直到2009年的《倚天屠龍記》。

2013、2014年,於正給出了最顛覆原著的東方不敗和小龍女。全網嘲的差評,也不影響這兩部劇的廣告和收視率。

當時張紀中在籌備另一部金庸小說改編劇《俠客行》,還準備把金庸另外14部小說都拍一遍[5]。《俠客行》2017年上線,豆瓣評分4.1,另外幾部沒了下文。

平心而論,武俠劇式微,原來是一線演員主演的頭部內容(張紀中版本的《鹿鼎記》開拍前還在全國海選過14歲左右的韋小寶),現在差不多成了“新人集訓營”,沒有那麼多資源和錢來拍能理解。

問題是,武俠武俠,所謂的“俠”,早就沒了。男女主角都乾淨得一塵不染,把海報跟這幾年爆火的仙俠劇放在一起,一點也不違和。

2018年最新版的《倚天屠龍記》,慢動作多到開4倍速看都嫌慢

現在翻拍唯一的作用,應該就是提醒所有人老劇有多經典了。

《鹿鼎記》之後,僅僅是古裝武俠,至少還有6部劇待播。

僅僅是這次《鹿鼎記》的製作公司新麗傳媒,到年底還有一部《天龍八部》。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新麗傳媒和閱文集團簽訂了不低於5億、7億、9億的對賭協議,且前兩年都沒有完成,今年是關鍵的一年[5]。

國產劇喜歡翻拍的原因很簡單。之前成功過,有國民度,拍出來即使口碑差,也不一定影響收入[6]。2017年的話題劇《深夜食堂》評分只有2.9,但是前期已經靠植入廣告回本盈利了[7]。

但是,你們儘管拍,我可以選擇不看(微笑臉)。

參考文獻:

[1]張紀中.(2019).人在江湖

[2]熱門軟件屋.(1997).英雄何必問出處——《鹿鼎記》

[3]大公網.(2018).膾炙人口鉅著 開啓武俠劇黃金時

[4]長江日報.(2001).金庸:央視不守承諾

[5]每日經濟新聞.(2020).豆瓣2.5分,張一山《鹿鼎記》口碑崩盤,被批“演的像瘋猴子”!出品方9億賭約怎麼辦

[6]毒眸.(2019).國產翻拍劇“十翻九渣”,爲何還有九十部翻拍劇要上映

[7]棱鏡.(2017).從IP王炸到自殺式植入:《深夜食堂》的資本局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