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小野X李中:刻意不阻擋,99%還是要靠他自己

出處:康健雜誌219期作者/李瑟圖片/陳德信

這情況已發生過好幾次了。65歲的作家小野跟37歲的導演兒子李中一起坐計程車,一路上說個不停,司機忍不住問:「你們倆是什麼關係啊?不像父子,一般都很沉默,也沒有兒子說話的分。」

小野就隨口答「叔侄」。下次又被問,對方不相信叔侄怎會這麼親,小野就改答「同學」,李中哭笑不得:「太過分了,得了便宜還賣乖。」

這麼親的親子關係,源自小野從小生長在父親嚴格要求念好功課,以便念公費大學、將來當老師的家庭,以及當時沉悶緊張的時代背景。小野家人受害於白色恐怖,親舅舅被槍斃。

「所以當我有了孩子以後,我就想用比較開放的教育方法。我不是一個天生的好爸爸,而是一直學習中的爸爸。」小野37歲以後離開中影在家工作10年,正值兒女小學,共寫了66本書道盡李家開明、溫馨、搞笑的親子關係與教育方式。

在小野眼中,李中是個滿好笑的小孩,「幼稚園排隊他就一直不進隊伍裡排,小學上課一直跟同學說老師講錯了,你們聽我的纔是對的,譬如說,駝鳥不是因爲心態不對才把頭埋進砂裡,而是耳朵細菌很癢要去磨砂子。」老師說,你兒子意見太多,讓我不能好好教課,「這樣的孩子不斷地磨練我的心志,如何面對這樣的孩子。」

小野說他與妻子比較在意一對兒女「做人做事的態度」而不是「分數」。比如李中小時候比較「不帶心」,會忘了哪天要考試、交作業,做爸爸的就得盯他、念他,要他自己負起責任來。但關於成績班上10幾名,他們覺得還好哇,「人生這麼長,沒有理由要這麼焦慮爭第一。」

不像47年前,小野的大學志願被「家人刪去,另替你決定」師大生物系,出來教生物;李中的大學志願是用「刪除法」研究出來的。剛開始李中問小野:「要不要像其他爸爸一樣幫我看看志願?」小野卻說:「你應該自己決定你要做什麼。」後來兩人一起刪除理工法商,剩下文學、哲學社會系,最後上了政大社會系。

在政大他玩社團,想辦場吳念真vs.小野」對談,拜託爸爸打電話邀約好友,小野卻覺得要用這次機會教導「做人做事的態度」,希望不要靠爸爸的關係方便行事,要拿出更多的誠意來,給出更多的尊重。

於是李中計算了成本(場地費、演講費),在校園裡賣門票,爸爸才肯代邀。成功辦完校園對談後的第二天,吳念真致電「你兒子那個社團給了我1萬塊,用不着這麼多啦!」的確,18年前校園演講費5000元就很漂亮了,但小野就是要藉機磨練他。

大學畢業當兵前以及當兵時,李中非常徬徨,社會系同學幾乎都考公務員,他卻一直想不出自己要做什麼,寫作嗎?但他17歲起已出了7本書。於是李中去寫廣告文案,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會,又好像什麼都不會,很挫折。」

李中後來去電視臺學習編劇,輕易就比別人有較多、較好的點子,可以留在電視臺工作,但他想去國外念電影,因爲從小父母很少干涉兒女不能做什麼,「一直以爲我們家很不錯」,所以他就申請了全美前十大學校,他有7本著作,再加拍一部紀錄片《擁擠》,描述臺灣人的文化和歷史。

小野接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李中的第一志願)寄來的入學錄取知單,才知道李中想去念電影,他暗暗擔心,身爲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發起人之一,他非常清楚當時(1990年代後∼2000年代末),也就是兒子出國念電影之時,臺灣電影非常不景氣,賠本時有所聞。但他非但沒有阻止兒子,還因擔心兒子打工收入不夠,5年學費生活費全額承擔。【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19期】

【延伸閱讀】盧蘇偉管教一致是神話,別想改變另一半的管教態度懂得放手,是50歲父母的功課洪蘭:爲孩子劃出道德那條線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