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禮輝:打造大灣區財富管理國際競爭力的四點建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廣州報道

12月17日,第二屆明珠灣金融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辦。論壇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和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出席並就財富管理的國際化和數字化這一主題發表演講。李禮輝表示,回顧來看,2023年是全球財富管理市場動盪的一年,但長期來看,財富管理市場依然充滿生機和活力,依然具有巨大的商機和價值。

人民銀行在《金融業從業規範》中明確,財富管理即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週期,在財富的創造保有和傳承過程中,通過一系列金融和非金融的規劃和服務構建個人、家庭、家族與企業的系統性安排,實現財富創造保護、傳承、再創造的良性循環。

李禮輝認爲,財富管理的範疇大於資產管理,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李禮輝指出,我國目前尚在試水、未來有待拓展的財富管理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優化個人和家庭的資產配置規劃;二是如何優化家庭和家族的財富傳承規劃;三是如何優化家族和企業的財富再創造規劃。

談及大灣區如何進一步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時,李禮輝表示,以量求勝,後來者往往難以超越,以質求勝,後來者則有可能後發先至,出奇制勝。

“數字經濟是大灣區的大趨勢,香港澳門是大灣區鏈接全球的大樞紐,財富管理必將成爲大灣區的新動能。在財富管理髮展策略上,大灣區應該以品質求規模,以國際化、數字化、專業化、差異化求競爭力。例如,在引進機構、人才和技術方面,更加關注在個人和家庭的資產配置規劃、家庭和家族的財富傳承規劃、家族和企業的財富再創造規劃等領域的能力和優勢。”李禮輝說道。

針對如何打造大灣區財富管理的國際競爭力,李禮輝進一步談到四點建議。

第一,機構引進力求“大專”,“大”是大型金融機構爲主,“專”是專業化職業化。需要創新招商思路,謀劃財富管理的大格局。比如大灣區落地設立財富管理專業機構,吸引具有財富專業特色的國際一流金融機構到大灣區設立分公司或者子公司,除了香港以外,大灣區比如南沙也應該吸引更多的“大專”企業,形成頭部金融機構爲主的專業化財富管理體系。要支持創新投資、股權投資機構與專業各類金融機構開展市場合作,依法合規爲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允許符合條件的個人開展證券投資諮詢、期貨交易諮詢等業務。

第二,業務經營力求“碩博”,“博”是深耕耘廣覆蓋,“碩”是高價值高回報。利用數字技術普惠資產配置管理,優化金融投資、不動產投資、收藏品投資的資產結構和時序結構,實現持續性的管理。利用數字技術輔助財富傳承管理高效協調家族金融,實現財產繼承相關稅務和法務的鏈接。應用數字技術輔助家族和企業財富再創造,促進家族投資增值,家族企業產業升級。例如支持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賬戶獨立、風險隔離的前提下向境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管理產品。風險可控前提下探索建立不動產股權作爲信託資產的信託財產登記機制,優化資本項目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擴大本外幣銀行結算賬戶試點,提升資金跨境流動便利性。

第三,技術創新力求“高中”,“高”是引領創新佔領高地,“中”是接地氣的中國方案。穩妥推人工智能創新和應用,不斷完善以市場需求爲核心的數字化技術方案。比如建立客戶細分和差異化定價系統,培育市場競爭力,提高投入產出比。建立面向高淨值人羣服務管理系統,爲家族和企業家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投資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建立財富管理AI助理,提供更多關於客戶定製見解和定製方案,提高銷售和顧問的服務品質和工作效率。建立資產負債管理引擎,實現關聯關鍵崗位之間的高效協調,提高管理基金之間的資金流動性。建立AI產品開發系統,提高產品的專業和適應性,更好滿足市場的需求。

第四,風險管控力求“初小”,“初”是有能力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小”是實現風險概率和風險成本的最小化。“這就要求加快智能金融的監管創新,制定法律法規,明確智能金融各參與方的責任邊界,包括智能金融監管的基本原則、監管機構的職責和權限、金融機構的智能金融業務規範。建立穿透式、一體化、跨區域的智能金融協同監管系統。積極參與構建數字經濟的國際規則,加強智能金融國際監管協作和交流,在全球規則的建設中爭取話語權。”李禮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