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榮/解盤2017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頓挫

全球化造成歐美民衆就業困難,於是各國漸掀反動浪潮,有專家表示,這股現象正是促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肇因。(圖/路透社

文/劉必榮

川普就任後,國際情勢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魏城,在2016年12月曾發表一篇文章,表示全球化死亡之旅始於2016,引起廣泛的迴響

文章中指出,愈來愈多觀察家現在承認,過去低估了對中國自由貿易所帶來的負面衝擊,其中,包括了曾在雷根柯林頓兩屆政府服務經濟學家普萊斯特威茲(Clyde Prestowitz)、寫《世界是平的》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裡曼(Thomas Friedman),以及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此外,美國暢銷書作家、金融分析師鄧特 (Harry Dent)則表示,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分離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反移民政策。而曾經擔任歐巴馬經濟顧問的前哈佛校長桑莫斯 (Lawrence Summers),現在呼籲的是更多的調和 (Harmonization),而非全球化。

魏城的文章很值得深思,因爲他指出了一個「反全球化」的普遍現象,而川普其實是這個現象的「果」,不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因」。從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人們就開始質疑,要對金融自由化完全開放嗎?當自由貿易協定一個個簽訂的時候,西方工業國發現他們的工作機會流向新興市場,反自由貿易的聲浪也隨之愈來愈大。

2016年難民危機衝擊全歐時,原先就反移民的歐洲極右派政黨更大聲疾呼,不管是非法移民還是難民,我們就要這樣對人口的移動完全不設限嗎?金融、貨物、服務、人口,每一個面向的全球化都引起反彈,而終彙集爲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民粹力量。川普,就是順着這個趨勢,站在浪頭上被送上的白宮寶座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曾表示,執政後將遣返約1,100 萬名的非法移民。圖爲一名來自古巴的移民,手拿「歐巴馬幫幫我們」的牌子。(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川普上任之後,要求大廠回到美國生產,這個政策有務實面也有情緒面。就務實面而言,現在在美國生產,成本的確比在中國生產便宜。最近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斥資6億在美國設廠生產,在大陸內部引起很大漣漪。曹德望表示,在中國除了人工便宜,其他什麼都貴。他說,中國的資金和人才過度流向IT、房地產和金融業,其他行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企業賦稅重,運輸成本、電力天然氣的成本都比美國高。光就這點來看,要製造業從中國搬回美國也並非沒有道理。

可是川普以鉅額稅收優惠,阻止開利(Carrier Corp)到墨西哥生產,就顯得有點情緒。因爲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最近公佈的全球製造業成本評比,雖然美國和墨西哥同屬製造業的明日之星,但墨西哥的製造成本比美國還要低。硬要開利回美生產,就是一種保護主義的情緒。

但川普應該不是唯一有保護主義情緒的人。WTO在2016年11月10日公佈了一份報告,指出截至10月中的前5個月裡面,G20國家每月平均對他國實施了17項貿易約束。各國都想把產品賣到他國,但也都對他國產品徵收反傾銷稅,最後的結果,是世界貿易的減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11月也提出報告,指出2012年以來,世界貿易量年增率只略高於3%,不到前30年平均增長率的一半。國際貿易量減少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船運界的虧損甚至倒閉。對貿易有高度依賴的國家,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衝擊。新加坡去年第三季的GDP比前一季下降4.1%,就是最明顯的案例。

南韓最大航運業韓進海運公司(Hanjin Shipping Co.)2016年8月底向韓國法院提出破產保護申請,震驚全球航運市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反倒是中國大陸,現在大力鼓吹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習近平所力推的「一帶一路」、呼籲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以及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都顯示中國願意成爲全球化自由經濟的推手。這個氛圍和川普代表的「反全球化」趨勢完全相反。可是美國和中國,又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這兩個經濟體一開一闔,成爲2017年開年的經濟情勢。習近平有能力改變這個反全球化的趨勢嗎?這是我們繼續觀察的焦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擅長國際政治、國際衝突、談判理論。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