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經驗談:90後化學小超人赴哈佛讀博(圖)

馮駿

中國青年報報道 1990年出生的馮駿,陽光、帥氣,笑容裡有着一種純樸氣質。作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名本科四年級學生,馮駿不僅擁有一張漂亮的課業成績單,還擁有着令很多博士生都羨慕的科研成果

最近馮駿非常忙碌,接受採訪的前一夜,他還熬了一個通宵,爲3月的美國哈佛大學行作準備。

屆時,他將與著名化學查爾斯·利伯教授會面,探討未來的科研工作。今年8月,他將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開啓新的求學之旅。

父母給了我很大的自由”

馮駿坦言,在小學和初中時,自己並不是個非常出色的學生。“成績中不溜兒”的他,卻從來沒有受到過父母的約束和責罵。

“父母給我的自由度很大,他們不是讓我跟着別人的道路走,而是讓我自己選擇,走自己的路。”他說。

馮駿接觸化學很早,初中時就對化學萌發了濃厚的興趣,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並陸續參加了各種化學競賽。他提前自學了高年級的化學課程,看到書裡講解的化學實驗,就會忍不住地動手做一做。母親對他的這種“瞎搞”很“無語”,但是兒子喜歡的,她總是表示支持。

父親給了我很大的自由,也給了我一種隱形的壓力。”父親並不是要求馮駿一定要考多少分,必須上什麼大學,而是從長遠的發展來引導他,希望他能在自己喜歡的學科作出點成績。

“父親那些鼓勵的話語,讓我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許可以改變一些東西,甚至可能在某一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說。

高中時,馮駿進入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學習狀態,他拿到了奧賽化學的省級一等獎,隨後被直接保送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作爲保送生,馮駿沒有經歷高考前瘋狂的題海訓練和緊張的模擬考試,這段本可引以爲豪的經歷,卻成爲他剛入校時的一塊心病。馮駿覺得,自己沒有經過全面系統的訓練,所以面臨很大的“危機”。

爲了強化各種基礎知識,大一剛入學,馮駿就堅持“寢室——教室”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那時,宿舍就是個“晚上睡覺的地方”,如此狀態整整持續了兩年,他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馮駿也被同學戲稱爲“自習狂人”。

從“自習狂人”到反思自我

大二時,經過民主選舉,馮駿當選爲班級的學習委員,並且一干就是三年,他的生活由此開始轉型。

作爲學習委員的馮駿,爲班級和同學做起了雜事,並且帶動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主要是幫大家處理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如選課、做一些統計,教材的查詢、訂購,以及實驗室導師的諮詢等,這些都是同學身邊的小事,能夠爲大家服務讓我很開心。”馮駿在學習之外的熱情還體現在公益活動上。

芳草社是中國科大一個以學生爲主體的志願者協會,主要從事支教、無償獻血等公益活動。提到作爲芳草社的一名志願者,馮駿顯得有些羞澀,“我只是參加了社裡組織的一些活動,其實做的很少。”

分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個亮點。”瘋狂地學了兩年之後,馮駿開始反省自己的“自習狂人”狀態。“其實我現在並不特別鼓勵那種狀態,那種狀態雖然對分數有很大的幫助,卻不是大學學習的全部。”馮駿漸漸地放鬆了心態,慢慢地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

大二下學期,馮駿給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謝毅教授發了封郵件,表示出了對謝老師課題組的興趣。徵得謝老師的同意後,他進入了該課題組,由吳長征副教授具體指導,從一些簡單的實驗做起。

一年後,馮駿真正進入了科研的狀態。“那一年是我本科最快樂的一年,我纔開始知道,原來最基礎的理論,是可以直接轉化到各種科研領域中去的。”

學化學的馮駿本身也很喜歡物理,在學校組織的電磁學論文競賽中,他奪得了一等獎。同時,他還自學和旁聽了很多物理學科的課程。“後來的實驗室經歷讓我發現,物理知識在我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成爲我的一個很大優勢。”從書本知識到科研實踐,馮駿的親身體驗解開了很多人關於“學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的疑惑。

“能考90分,自然能證明你這門課程掌握得還不錯,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個亮點。”在進入實驗室鍛鍊一年之後,馮駿終於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亮點。

“一定要獨立思考,纔能有原創成果”

提起自己的科研成績,馮駿對學校很感恩。“我以前更多的是關注自己,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科大很重視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讓我知道了展示自己的重要性”。在科大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報告會,讓他受益匪淺。“同樣一個話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呈現出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做出好的工作固然重要,而成果展示甚至比科研工作本身更加重要。”在馮駿看來,能夠很直接、很強有力地讓別人信服,並且廣泛推廣自己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工作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

目前,馮駿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分別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會志》、國際頂尖材料期刊《先進材料》和材料類頂級刊物《材料化學》上各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

此外,馮駿作爲主要作者參與完成的另一篇文章同樣被《美國化學會會志》接收且選爲封面文章,並由馮駿獨立設計製作了封面,這是中國大陸目前爲止爲數不多的幾篇《美國化學會會志》封面文章之一。

馮駿表示,自己不喜歡完全跟隨一個人的思想。他說,在最初的學習積累階段,這種跟隨和模仿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科研工作中,一定要獨立思考,纔能有原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