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鑑往知來 從美日貿易戰看中美貿易協商

投資上對未來鐵口直斷的預測都是枉然的貿進,投資人所能做的是回顧歷史與檢視事實。在美國面對崛起強權採取的經濟貿易政策上,我們將借鏡上次的美日貿易戰爭。

回顧美日貿易戰爭,整體進程從一開始的貿易不平衡調整到後來的經濟制度協調,談判方式以雙邊談判爲主,規避多邊機制,由於美日貿易關係偏向日本單方面倚靠美國需求而非對稱關係,且於貿易關係之外,日本需要美國安保,因此談判過程美國步步推進、日本節節讓步,美國從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出口到要求其擴大進口、開放市場、取消關稅、對出口美國產品進行價格管制、設定美國產品在日本的市佔率指標等條件。

然而貿易戰未能削弱日本競爭力,日本逐步實現產業升級,美日貿易逆差反而持續擴大。美國進一步認爲美日間貿易失衡在於日本利率及匯率管制導致日圓被低估,「廣場協議」後,日圓大幅升值。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進口下滑幅度大過出口增速下滑幅度,美日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美國因此逼迫日本開放金融市場,並干涉日本經濟政策,從宏觀和制度層面改變貿易失衡,日本出於對美經濟、軍事和政治的依賴而節節退讓。

在美國緊逼及日本國內實行過度寬鬆的財政與金融政策後,日本股價、地價不斷高漲,而後緊急升息導致泡沫破裂,從1990年代起,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產業競爭力下降,日本GDP於1985年曾達到美國GDP的32%,最終於2017年降至25%。日本人均GDP曾於1987年超過美國,2017年卻已降至美國人均GDP的64.6%,美國成功壓制日本崛起。

回顧美日貿易戰爭,可以發現貿易逆差只是各種抵制措施的起點以及藉口,從來都不是主要目的,而且美國戰線從不止於貿易條件,從過去對日本,到現在對於中國華爲的動作都可以看到,美國對於中國的讓步及壓抑其崛起是欲得而甘心,且時間可以長達數年之久。然而中美與中日貿易關係畢竟不同,中美貿易並非中國單方面依靠美國,而是較爲對等的依存關係。

從貿易量來看中國已經是美國最大的商品交易對手,是美國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場和第一大商品進口供應國。中美商品的進出口結構互補性亦較強。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商品依序爲航空器、機械、電機、光學和醫療儀器、車輛,美國對中國進口最多的商品依序爲電機、機械、傢俱和牀上用品、玩具和運動器材、塑膠。

全球化浪潮推進至今,各國供應鏈的緊密結合使得貿易戰爭將是兩敗俱傷,不論美中雙方或是任何政治領導人皆有此認知,攻防之間心中必定以策劃退路。迴歸投資層面,大盤的波動不代表不具備投資價值以及機會,尤其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及人口,蘊含的商機及投資機會將是極深且豐沛的,而最好的投資機會從來都不是在市場充滿樂觀氣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