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商務部副所長:中美談判可能延長 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

中美磋商仍有許多議題需要探討。(圖/美聯社,下同)

記者朱世凱綜合報導

中美磋商處於最後的衝刺階段雙方都爭取在下(3)月1日前達成協議外傳中方再作出多項讓步,包含提出每年額外採購總值300億美元(約新臺幣9200億元)美國產品中國商務部轄下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中美雙方都希望能在限期前達成協議,但不排除談判時間延長,以換取更多時間解決一些較複雜的問題,「中方在市場改革上雖持開放態度,卻有明確的底線。」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指出,中美雙方上週在北京的談判中,已經針對雙邊經貿問題諒解備忘錄進行具體磋商,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貿易平衡和實施機制等問題上深入交流,就主要問題達成原則共識。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則表示目前沒有更多訊息可以透露。

白明繼續說,中美經貿磋商已不侷限於關稅等邊境措施,而是延伸到國內體制機制、競爭環境產業補貼等更廣泛的領域,這意味着在結構性改革領域,磋商面臨着不少難點,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對於符合中國改革開放方向內容,中方持開放態度,但對於一些問題,例如限制中國製造業升級發展高端製造業等議題,則是不能接受的。

白明提到,中國非常願意擴大美國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其中包含半導體的進口,但是常年以來,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對華出口管制愈來愈收緊,這是中美貿易產生巨大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認爲,中國願意在保證下游企業安全的前提下擴大農產品、能源、半導體等產品的自美進口,但美方不能以此要挾中國企業,對此中方也要保持一定的可替代性,不能被他國「勒脖子」。

白明也強調,中國從未刻意操縱匯率,中美出現貿易摩擦以來,中國主要是追求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維護貨幣穩定是包括日本歐洲央行在內都在做;所謂匯率操縱是讓人民幣貶值,這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而中國央行所做的正是防止人民幣過快貶值,在這方面中美是容易達成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