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逃不掉的「宇昌門」

永明

本來是困擾蔡英文選情宇昌案,可是因爲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將八月的文件「誤植」爲三月,用來證明蔡英文在行政院院長任內,就已經參與了宇昌的主要發起,以確認所謂不當的利益關係。這個轉折起,原本是蔡英文的宇昌案,已經成爲主政者馬英九總統逃不掉的「宇昌門」。

這裡面,有沒有蔡英文指控的,用國家力量追殺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也是馬英九總統連任的最大對手;有沒有透過變造文書羅致罪名,以啓動司法的偵察,來對政敵與不同意見者施壓;有沒有動員公務人員來蒐集情資,甚至變造文書,以打擊在野的力量爲目的,達到黨派的選舉利益。

看起來都有,「宇昌門」兼具了政治追殺、啓動司法與選舉利益的三個動機,當然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果,就是讓馬英九連任。這樣濫用國家力量的「宇昌門」,如果發生在其他民主國家,結果通常是部長下臺、內閣總辭,然後現任總統宣佈放棄連任。

因爲不這樣做下場更慘,尼克森的「水門案」雖然拖過選舉,但是勝選的尼克森還是做不完任期的,成爲美國唯一任期內爲躲過彈劾,主動下臺的醜聞總統。因爲民主制衡的機制一旦建立起來,並且實際運作,對濫用權力的追討是不會停歇的。

當然,在當下一黨獨大的臺灣,這麼強的民主制衡是難以想像的,大都鄉愿地認爲這是蔡英文必須過關斬將的選舉文化,將之合理化,以爲是政治能力磨練。卻忽視了,一個逐漸趨向均衡與競爭的民主社會中,對於政治究責的強烈需求,否則爲何會政黨輪替,否則爲何會有卸任總統關在牢裡。

所以,蔡英文的宇昌案變成馬英九的「宇昌門」,不只是這次總統大選的轉折而已,更會對臺灣民主有深遠的影響,警惕着當權者濫用國家權力的代價。劉憶如的遺憾表態,那就太輕忽了民主憲政體制強制性記憶力

作者徐永明,臺灣智庫法政召集人。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爲ETtoday.net所有。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