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遙祭黃帝陵 總統府:中華文化高於政治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101年中樞遙祭黃帝典禮,3日上午在臺北圓山忠烈祠隆重舉行馬英九總統親臨主祭,司法院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院長關中監察院院長王建煊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內政部部長鴻源國防部部長高華柱等人陪祭。總統府表示,總統要凸顯「慎終追遠」、「源遠流長」寓意,及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高於政治層次。

馬英九在樂聲中抵達忠烈祠。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奏國歌,隨後由總統上香、獻花、獻果、獻帛及獻爵。在司儀恭讀祭文後,總統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

3年前馬英九當時親自主持遙祭典禮,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第一位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的國家元首。總統府表示,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政府爲紀念黃帝,將清明節定爲「民族掃墓節」。基於「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馬總統再次親自主持,表達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期許臺灣成爲中華文化領航者

對部分人士3年前質疑此舉有政治動機,總統府指出,臺灣人民除原住民外,多來自閩、粵奉黃帝爲始祖的漢民族,過去在日本異族統治下,仍堅持黃帝子孫信念,保有臺灣人民族主體性和尊嚴;臺灣光復後,還有本土老林堂率「臺灣光復致敬團」,至西安黃陵

總統府指出,馬總統兩岸政策清清楚楚,一向是「以臺灣爲主、對人民有利」,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在任內堅持「不統、不獨、不武」臺海現狀,政府依此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制度化協商,3年多來兩岸共簽署16項協議,政府絕對會堅定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維護臺灣尊嚴,繼續努力打造兩岸和平繁榮發展環境

總統府表示,馬總統認爲,來自閩粵的臺灣人本是中原的「河洛人」,臺灣的文化思想是由朱熹閩學」,經鄭成功、陳永華來臺科舉、設學校而廣爲流傳;朱熹 「閩學」則是繼承北宋二程的「洛學」,而成爲海上中華,近代更包容吸納東、西方文化,主要仍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爲源頭根源是中華文化,在臺灣發展、創造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總統府表示,除結合傳統文化精華,還加上自由、民主環境孕育出的創意,在國際文化領域佔有優勢,站在政府立場,會努力透過軟體硬體同時發展,發揚臺灣的中華文化精神,並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