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友:我敢肯定 中國在嘲笑我們

“從在糟糕的中美會晤中紫頭髮女士的不合時宜,到拜登登機三連摔,再到俄羅斯艦隊在中東展示肌肉——對美國來說今天真是糟透了。“美國網友如是說。

當地時間3月19日,舉世矚目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結束。中方帶着誠意和理解不遠萬里來到冰天雪地裡,迎來的卻是美方的故作姿態與傲慢無禮。俄羅斯《觀點報》19日刊文指責美國,“中國外交官在被迫向美國夥伴講授政治禮節課”。美國《紐約時報》都看不下去,刊登文章喊話美國總統——《拜登先生,對中國的狠話說夠了嗎?》。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有美國網民事後在反思整場會談時發現,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這種嚴肅場合,美方竟然派出一位染紫頭髮的外交人士,顯得非常不專業。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國網友紛紛對此表示不滿。

紫發翻譯(左)與布林肯

美國記者傑克·波索比克(Jack·Posobiec)發推文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帶着一頭紫色頭髮的工作人員參加中美高層會議,會被認定爲美方“軟弱”。波索比克嘲諷布林肯真是個“戰略天才”,該推文已經被轉載2400餘次,獲得了1萬枚點贊。

傑克·波索比克推特截圖

從現場視頻中可知,該名紫發女士是美方的翻譯人員。有網友反問:“她那紫色頭髮下面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嗎?”其他網友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沒有。因爲聰明的人知道紫色的頭髮不是給外交官和真正的政府官員的。”“如果您處於外交場合,紫色的頭髮不僅不適宜,而且不成熟,還會損害信譽。我敢肯定,中國在嘲笑我們。”

還有網友指出,“無語了,你受僱於政府,在世界舞臺上代表我們的國家,卻染着一頭紫發出現,如果我是僱主我就當場開除你,這不是歧視。”“我已經無話可說了……我們已經喪失了專業意識!”

有多位網友都提到了換位思考,如果是中方代表染着一頭紫發與會,試問美國會作何感想?“如果你把頭髮染成紫色,我不會認真對待你的。我保證中國也有同樣的感覺。”

還有網友更深一層反思,“僅僅是因爲紫色的頭髮,還是因爲美國實際上很虛弱,而美國卻試圖將其隱藏在某些奇怪的原因背後?“

從視頻中可以發現,該名紫發翻譯中文專業功底較爲薄弱,更加凸顯美方這場無準備的外交仗打得尷尬。

有網友表示,“這真是太尷尬了。再加上他們將一名染紫色頭髮的女士帶到與中國的會面中,使情況變得更糟了100倍。”有網友感嘆:“難怪中方說我們毫無誠意。”

還有網友表示,“紫色頭髮本身不是錯,而是全世界都已經厭倦了美國的譁衆取寵和‘戰爭販子’的形象。美國已經失去了所有的信譽。比賽結束了,你輸了。”

作爲中美高層外交官員時隔9個月後首次會晤,中方帶着十足的誠意應邀前往阿拉斯加同美方進行戰略對話,並做好了按雙方事先商定的程序和安排開展對話的準備,而美方卻不然。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昨天表示,美方在先致開場白時嚴重超時,並對中方內外政策無理攻擊指責,挑起爭端。這不是待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禮儀。中方對此作出了嚴正迴應。

另據報道:

《紐約時報》刊發觀點文章:“拜登先生,不要再對中國說硬話了”

環球網報道 記者 邊子豪】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剛剛結束,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發署名伊恩·約翰遜的觀點文章,題爲“拜登先生,不要再對中國說硬話了”。文章認爲拜登政府沒能改變特朗普時期的混亂對華政策,併爲中美關係未來發展作出了幾點建議

文章先是提到了中美雙方在高層戰略對話開場時的“交鋒”,並表示美國應該採取措施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文章稱,拜登政府本來尋求一種與特朗普政府相比更加“細緻”的對華政策,但截至目前其在很大程度延續了前任策略。就在對話前夕,美方還宣佈了對中方24名官員的制裁,而作者表示這除了讓政府不被指責“對華軟弱”以外,並不能改變中方的做法。

隨後,文章爲中美關係未來發展提出了5點建議:

第一,美國應恢復“和平隊”等在華獎學金項目。文章稱,這些項目在過去幾十年幫助美國瞭解中國,卻被特朗普政府因意圖孤立中國而取消。第二,美國應停止污名孔子學院。文章說,孔子學院只是文化中心和教育機構,性質類似於德國的歌德學院和英國文化協會。第三,美國應該允許此前被特朗普政府驅逐出境的中國記者回到美國。同時文章建議中國也允許美國記者入境。第四,美國應取消限制中共黨員入境的做法。第五,美方應邀請中國重新開放中國駐休斯頓領事館。文章稱,如此一來,中國也將重新允許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開放。

文章最後表示,儘管這些都是微小的舉動,但對建立中美互信很有意義,能夠爲解決更加棘手的問題鋪設道路。

相關新聞:

中方強力反駁 媒體:美國這一出“鴻門宴” 演砸了

和很多人一樣,少俠像看戲般追着中美“2+2”對話熱鬧開演。說是戲,是因爲戲劇的本質特徵——衝突。在安克雷奇,中美雙方以前所未有的直白,在全世界的鏡頭前正面交鋒,特別是楊潔篪、王毅一段段讓人熱血沸騰的“脫口秀”屢屢霸屏,簡直不要太解氣!

從繞着中國轉一圈,搞美日印澳“四邊機制”視頻峰會、美日和美韓“2+2”會談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地劍指中國,到對話開始前各種輿論放毒,乃至“臨門一腳”宣佈制裁中國官員,美方把香港、新疆、西藏、臺灣、南海、人權新冠肺炎疫情等“雷區”踩了個遍。

爲了給自己壯膽,美方着實加了不少戲,在幾個小弟加持下威風一抖,等着中國來赴這一出“鴻門宴”。 他們還非要強調對話是在訪問日韓之後回到美國阿拉斯加舉行,就是說我到了你家門口偏不進去,你得不遠幾千公里上門來找我(其實華盛頓距離安克雷奇比北京的距離更遠),還非要矯情稱對話不是戰略性的,而且只是一次性的,哪裡還有一點大國的氣度,整個一“Prima Donna”(首席花旦)的傲嬌!

加戲不算,對話一開幕,美方還直接搶戲,一通超時挑釁之後直接趕媒體離場。這小心機誰不知道,不就是想強加一套他指着中國鼻子罵而我們卻不能還嘴的戲碼嗎?指望我們在“鴻門宴”後接着唱一出“負荊請罪”,恐怕是打錯了算盤。

美國現在有什麼資格打這個如意算盤呢? 別的不說,這個迄已在疫情中病亡了50多萬人——超過一戰、二戰和越戰美軍陣亡者總和,“民主”內核早已虛空的國家,有什麼資格對早就控制住疫情並不斷馳援全球的中國頤指氣使呢?

美國現在拿什麼跟中國拼啊?

拼經濟? 中國率先走出V型曲線,雙循環格局夯基壘臺,你們卻放水1.9萬億美元,磨刀霍霍準備割全世界韭菜;

拼抗壓? 先聽聽中國國歌吧,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發出最後的吼聲;

拼軍力? 別忘了70年前,你們就“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民意? 據你們美國人自己的民調顯示,中國民衆對中央政府滿意度超過93%,拜登你又拿了幾成選票

你有你的任性,我有我的韌性。 既然把中國定義爲“最嚴峻競爭者”,那應該狠下功夫研究對手纔對,缺乏基本的瞭解怕是行不通的。而且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只瞭解些皮毛是遠遠不夠的。

回頭再看這一出“鴻門宴”,那虛張聲勢的花架子其實破綻百出:

一是外強中乾。

在震天鑼鼓中粉墨登場的美國新政府外交團隊,先固盟,再放風,一手拉開對話大門,一手掄起制裁大棒。這一套陰險狡猾的精緻打法,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比起特朗普野路子的“本色出演”,他們顯然是受過系統訓練的學院派演員。而且這些建制派們也不是一點歷史不懂的,他們現在滿世界對中國圍追堵截,不就是想再造延安時期那樣“白色海洋”中一個“紅色孤島”嗎?

可也就是演得太浮誇、太用力、太羣魔亂舞,反而暴露了虛弱的底子,以及雷霆萬鈞開場之後的實難爲繼。要知道真正的主角,是要在各種墊場子的雜耍把氣氛造起來後,纔不慌不忙踱着方步最後登場。

真正的氣量是“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管你如何毒舌加使絆,既然你要談,我就坦坦蕩蕩來和你談,說完該說的就走,不帶走一片雲彩。 但說出話來不是靠音量或漫罵的,是靠理直氣壯的,而且是要笑到最後的。

二是自相矛盾。

拜登先是在除夕主動打來了電話,然後美方又主動邀中方赴美對話,明擺着自己熬不住了,有求於中國。既然求合作,那就有話好好說,纔能有事好好辦。指望動動自身僅存的話語霸權,再叫上幾個跟班狐假虎威,就能逼迫中國在涉及自身主權安全的核心利益問題上拱手相讓,這種想法也太魔幻了!世上沒有既邀人共舞又給人鐐銬的道理。

其次,先是一路挑起盟友的期待,甚至大膽置喙爭端問題(比如中日釣魚島問題),做出一副替小弟出頭的樣子,不是在給自己設套嗎?且不說自顧不暇的國內民意與實力難以爲此背書,光是理虧被懟回去的臉面就不好收拾啊。

三是進退失據。

留下一屁股爛攤子的特朗普畢竟得到了7400萬張選票,到底是要和他徹底切割,還是“新瓶裝舊酒”?美國這一番騷操作下來,暴露出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就是這齣戲很有可能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就開演了。

美方陶醉於“世界領導者”的“主角光環”太久了,拜登甫一上臺,美國人眼中的“國際社會”頗是歡呼雀躍,美國也很飄飄然。但是,歡呼之後呢?

美方一上來就對中國狂秀肌肉,是爲了哄哄國內的噴子還是要動真格? 按照拜登政府自己的診斷,美國當前最緊迫的是疫情、經濟、種族、氣候變化四大危機,至少在其中三大問題上,中國的支持都將是極大助力,那麼如何在“治癒美國”的過程中把對華政策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恐怕拜登政府還沒有想清楚,更不要說一個成形的政策了。

這一點,白宮發言人普薩基一時漏嘴:“拜登政府仍在研擬對華戰略,本次會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排除美國新政府是把這次對話作爲勾勒全面對華政策前的一次試水。希望這一鼻子灰讓美國及其盟友從“美國歸來”的迷夢中驚醒——儘管這個夢註定做不了太久。

但是中國也不能過於樂觀。 講真,拜登在“安全與防務”、“經濟與貿易”、“民主與人權”、“氣變與能力”、“數字與科技”領域謀求遏制中國的5張牌,還是頗得特朗普“極限施壓”真傳的。

可見指望今天的美國改邪歸正是心急不得的,他們撞了南牆怕是一時也不肯回頭的。拜登就職後首次外交政策講話,就明明白白地昭告“美國內政就是外交,外交就是內政”。那麼,美國國內的痼疾與撕裂,將很大程度上掣肘這位號稱外交經驗豐富的政壇老將的對外政策空間,無論對中國還是盟友,都不例外。

總之,美國本來想擺一出“鴻門宴”,結果卻砸成了自己的“滑鐵盧”。 而我們得到了什麼呢?就是再次增加了鬥爭的經驗、博弈的底氣。面對“灰犀牛”奔襲而來,我們有了儘管“放牛過來”的從容不迫。

我們不會爲營造所謂“友好氣氛”而做出任何妥協退讓了,也不再一味寄希望於靜悄悄地解決問題而對美方的脣槍舌劍默不作聲了。 不但裡子不給你,面子也不甩你了!這一點,美國是不是驚到了?

這第一回合的交手,是一出好戲,也算拉開了中美交往新階段的一個序幕。猶記得,毛主席說,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