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中毒關鍵預防 彰化衛生局籲7大原則

彰化縣衛生局稽查重點包括原料來源、驗收及倉儲管理、作業場所環境及製程流程衛生,及作業期間高風險產品的管控。(彰化縣政府提供/張妍溱彰化傳真)

臺北市寶林茶室發生食品中毒案,死者血液檢出米酵菌酸;日前傳出彰化1名醫師吃下粿仔條後身體不適,彰化縣衛生局已前往採樣,並啓動粿仔條製造業及餐飲業加強查覈輔導專案,計完成稽查21家,均符合規定。

彰化縣衛生局表示,依農業部農糧署發佈之訊息,會產生「米酵菌酸」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只有「椰毒亞型」的病原型,即唐菖蒲伯克氏椰毒菌,臺灣環境原有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會分泌「米酵菌酸」。

衛生局指出,因不良衛生環境、長時間處於室溫22-30°C,加上受污染產品處於水分充足、中性至微鹼性(pH6.5-pH8.0)的環境、低鹽量(2%以下)、富含油酸成分等,有利於椰毒菌生長,纔有機會在食品上產毒。

衛生局提供民衆預防米酵菌酸中毒7大原則,包括選購低風險食材,開封后產品要快食用或冷藏。注意食物調理衛生,食材洗淨後再使用。高風險產品要低溫貯運。調整食物組成(如加醋調理)。保持環境衛生清潔,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避免自制發酵品。勿食用過期食品。

彰化縣衛生局針對粿仔條製造業及餐飲業等21家場所,稽查重點包括原料來源、驗收及倉儲管理、作業場所環境及製程流程衛生,及作業期間高風險產品的管控。並提醒民衆在外用餐需特別注意餐飲場所衛生狀況,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