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郡王府遺址現身成都 晚唐大馬路+排水溝也出土

鼓樓北一街出土了唐宋時期市區主幹道及明代王府遺址。 (圖/翻攝自中國新聞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隊,爲配合城市建設,對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鼓樓北一街的文化宮5號地塊展開了考古工作,目前已發現至少有唐五代、宋元、明等時期的文化遺存,挖掘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考古隊於21日更宣佈,在當地發現了唐宋時期的市區主幹道、水渠及明代內江郡王府的部分遺址。

綜合《新華網》與《四川日報》報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於7月進行挖掘工作以來,陸續發現至少有唐五代、宋元、明等時期的文化遺址,包括河道房基道路水井水溝灰坑、窖藏等遺蹟,還出土了大量瓷器鐵器銅器錢幣建築材料等遺物

▼挖掘現場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

在考古隊於21日的發現中,包括了晚唐時期南西川節度使高駢修築羅城後新修城北幹道。該考古隊發掘研究二部主任易立表示,高駢當時爲了讓城市交通更加便捷,而修建了兩條城市主幹道,此次發現的道路遺址,是連接大西門到大東門的「北二環」的一部分。

根據瞭解,這條於1100多年前寬達12公尺的道路,到了元代卻大幅度變窄至2公尺多。易立解釋說到,成都從晚唐開始便成爲南方的經濟中心,享有「揚一益二」美譽街道變窄不可能是經濟實力不濟,更多的可能是城市人口倍增後,不得不侵佔道路修建房屋所致。

另外,位於挖掘區南部最底層、寬35公尺的河道,應爲晚唐時期成都城北面的護城河;在那之上還發現了排水溝,應是唐末城市改造時修建的一條排水主幹渠

挖掘出的遺址包括河道、道路等等。

易立表示,這條排水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是成都羅城內的一條主幹渠。因爲過於寬大,當時的人們還採用了雙溝渠結構,在中央砌磚相隔,方便修築時搭起拱券。而渠磚有厚有薄,有的還刻有精巧花紋

此外,在這處考古工地上,還發現了大量明代遺存,尤其是琉璃燒造的精美瓦當、滴水脊獸以及柱礎等高等級建築構件,其中還有龍泉窯景德鎮的各種瓷器殘片。易立指出,「在古代成都地圖上,內江王府就在今日內姜街一帶,而內姜街原本就是因內江王府而得名,最終被誤寫爲『內姜』。此次發現的高等級建築構件,證明這片區域就是內江王府的一部分。」

易立認爲,這次的考古發現復原建構了成都城從唐宋時期到明代的部分格局,對於市政設施街巷民居規劃和佈局的研究,提供了直接依據,對於探索各個時期的城市功能和社會面貌變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