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大陸反介入戰略與美國對策思維

美國新任國防部長潘尼塔,今年6月上旬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任命聽證會上曾表示,中共的軍事發展目標是「贏得邊界地區短時間、高強度衝突」,因此共軍現代化重點之一是執行「反介入戰略」,因應臺海可能變局,以及嚇阻「美國的軍事介入」;同時,共軍也正在強化核武導彈嚇阻軍力,並強化戰略打擊能量,以及積極發展太空網路戰力。美國應該持續密切關注中國大陸的軍力成長,並確立「維護和平、增進穩定、降低風險」的戰略目標。

面對中共的反介入戰略,潘尼塔強調,美國的因應對策選項包括:保持更大的彈性、在亞太地區的駐軍轉型、在世界各地繼續駐防並保持出入管道暢通、強化美國的軍事現代化質量,以及增強與盟國友邦間的軍事合作伙伴關係。

探詢共軍反導彈意圖

最近1年來,共軍曾多次在境內進行陸基中段反導彈攔截技術試驗美國國防部亦接連發布消息表示,其偵測到來自不同地點發射的飛彈,在外大氣層相撞,並向中共方面探詢反導彈試驗的真正意圖。據瞭解,「中段反導彈攔截」是在彈導飛彈仍在太空飛行階段,就進行攔截擊毀,而共軍的試驗,用的是射程長達300公里的紅旗9型防空飛彈。這種針對遠程導彈的反導彈攔截系統,包括外大氣層截殺載具、陸基攔截器,以及改良式早期預警雷達等,主要是在敵方導彈尚未達到本土之前,對其攔截並摧毀。

目前,中共戰略規畫圈的主流意見認爲,共軍着眼於未來發展趨勢和世界格局變化,必須縝密規畫全面強化軍力的戰略,並積極發展先進武器,包括:

一、陸基型和太空基地型的反衛星雷射武器;二、以人造衛星爲主體的指揮、管制、通訊、資訊、偵察、監控系統,作爲資訊戰、電子戰,以及快速反應作戰的主控平臺;三、核動力攻擊型潛艦和潛射洲際彈導飛彈;四、運用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提升長程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精確度;五、發展空射及陸射巡弋飛彈及反艦導彈,並以海上大型軍艦及航母爲攻擊目標;六、固態燃料推進可移動發射的多彈頭洲際彈導飛彈系統。

精準打擊延至太平洋

2009年10月1日,中共在北京閱兵的同時,俄羅斯宣佈將在中俄邊界的遠東地區部署S-400型防空飛彈。俄羅斯的戰略規畫者認爲,共軍近年來積極發展C-602反艦巡弋飛彈、CJ-10型陸攻巡弋飛彈、S-300防空飛彈、東風11型短程導彈、東風15型短程導彈、東風21型中程導彈,以及射程達150至280公里的機動多管攻擊火箭(WS-2D型)等武器,已經能夠結合自主的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達成「精準打擊」目標的功能。

俄羅斯軍方指出,共軍在未來幾年將會調整部署其巡弋飛彈與短中程導彈的戰略,把原來針對臺灣的東風11型和東風15型短程導彈,移駐到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但共軍將會在東南地區部署中程導彈,並在沿海地區部署反艦巡弋飛彈、防空飛彈,以及機動性和火力同步強化的多管攻擊火箭,而其精準打擊範圍,可以從臺海地區向太平洋延伸3000公里。

爲因應美軍航母戰鬥羣西太平洋地區的活動,共軍正積極發展運用射程在1500公里到3000公里之間東風21D型中程導彈,配合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成功地研製出能夠偵測、追蹤、變軌穿越目標防禦、多波次命中海上移動目標,並對海上目標造成重大損害的反艦導彈。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反艦導彈,將成爲中共執行「反介入戰略」的最重要武器之一,同時也將會改變美軍航母戰鬥羣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佈局,甚至對中共「跨越臺灣」的軍力部署,包括在東海及南海地區經濟海域的控制能力,形成結構性的轉變與優勢

關注反艦導彈的發展

針對共軍發展反艦導彈的狀況,美國新任國防部長潘尼塔關注的重點包括:一、共軍反艦導彈部署在哪些基地;二、反艦導彈的發射能量、彈頭庫存數量,以生產增加速度;三、運用反艦導彈的戰略指導原則;四、反艦導彈的攻擊目標類別、彈頭爆炸能量,以及攻擊策略與方式;五、共軍如何結合運用反艦導彈與巡弋飛彈的戰力;六、共軍的視距外雷達(OTHR)系統與衛星偵測導航定位系統,配合反艦導彈有效運作的精準程度等。

整體而言,共軍的巡弋飛彈、戰略導彈,以及機動多管攻擊火箭能力發展,已經逐漸改變西太平洋地區軍力動態平衡,不但促使臺海地區朝中共方面傾斜,同時共軍在亞太地區牽制美日軍隊行動自由的能量,也正在增加當中。潘尼塔強調,共軍領導人正在全面部署「反介入戰略」。

由於中共軍事發展缺乏透明度,美國及亞太國家對中共未來走向存有許多疑慮,所以,美國國防部將密切監控共軍發展動態,以防美軍喪失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