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發明人 AIT按贊

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摘自SHAREAMERICA網站

美國在臺協會(AIT)在臉書貼文,介紹來自臺灣的N95口罩發明人蔡秉燚,AIT強調,蔡曾在美國唸書任教,2018年退休後,因爲新冠肺炎疫情復出,一天工作18小時,就是要研究如何消毒和重複使用N95口罩以避免浪費醫療資源

AIT以「臺裔N95口罩發明家的美國留學經驗爲題,介紹來自臺灣的科學家蔡秉燚。在1990年代,當蔡秉燚發明可用來製造N95口罩的材料時,他從沒想到過,幾十年後它可以挽救數百萬的生命蔡秉焱謙虛地說,他的發明「只是普通發明」,但事實上,光是組成N95口罩的帶電纖維,蔡就花費了10多年才得以開發。

蔡秉燚1981年從臺灣來到美國,在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材料科學博士班,修了整整逾500多個學分課程,「相當於唸了6個博士學位」。蔡跟隨他的教授從堪薩斯州立大學轉到田納西州的諾克斯維爾大學,併成爲一名教授。

蔡秉燚在那裡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材料,該材料可以透過帶靜電的纖維吸引顆粒來過濾空氣。他最初是想將這些帶電纖維用於空氣過濾器,例如家用清淨機,但這項發明很快導致N95口罩的誕生,因爲它也是一種空氣過濾器,專爲單次使用而設計。蔡將其發明的材料與3M醫用口罩結合,從那時起,N95就被全世界的醫療專業人員所使用。在1996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發現N95口罩可以吸引和阻絕病毒

雖然蔡秉燚2018年已退休,但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後,他重出江湖、退而不休,每天工作18至20小時,試圖找出對被污染的N95口罩消毒,以減少資源浪費。

蔡發現,雖然沸騰、酒精和烘烤都會降低口罩的功效,但在攝氏71度的烤箱中烘烤後,口罩仍然有效,蔡的方法就是讓口罩靜置7天而不去觸摸,從而使病毒自然死亡。如果病毒長時間沒有宿主,它會在口罩表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