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缺乏行政人才養成教育

李武忠

因應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所需開放國內農產市場,近來政府正在積極推動農業改革,希望透過產業升級,來強化我國農業競爭力農政官員也多次提到農民教育宣導對未來農業結構調整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許多縣市普設農民大學,給予農民再進修的機會,對農業新知的吸收和技術的精進確有助益。但是長久以來臺灣農業最被忽略卻也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於,我們政府始終缺乏對農業行政人才培訓規劃,目前多隻是透過國家考試(高普考地方特考)來篩選人才,而這些人卻對臺灣的農業政策擬定、宣導以及推動具關鍵影響力

檢視這些年通過國家考試者近七成系剛自學校畢業(含研究所)的高材生,對農業現況問題了解多侷限於書本雜誌,普遍對農村與農民陌生,被分發到公家機關後立即開始其公務生涯。面對繁重的業務壓力,多以文書往返方式來處理農業問題,很少有時間和機會親自下鄉去了解當地農業的實際狀況,將下情上傳給中央主管機構,好適時迴應農民需求,致行政效率普遍低落,屢爲外界詬病

對於現行農業承辦人員中央及地方農政機關均沒有一套養成計劃,定期提供專業的培訓,中央與地方農政人員也沒有建立輪調機制,造成中央主管官員多數缺乏地方歷練,不瞭解地區農業運作的眉眉角角,纔會讓外界批評他們總是窩在「京城」的冷氣房內決策,與真正的民意脫節,致經常發生朝令夕改,上令無法下達的窘況,也讓農民對政府施政失去信心。上述缺失存在已久卻長期受到政府漠視,導致臺灣諸多農業政策推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無疾而終。

在地方政府學非所用的情況更爲嚴重,各部門人事互調頻繁沒有章法,部分農業承辦人員非農業相關科系畢業,專業能力確有不足又沒有可以充電和進修之處,只能做承上轉下的行政工作,無法對當地農漁民做更專業的服務,常引發當地農漁民的抱怨,卻也莫可奈何。

爲了完善臺灣農業行政教育和訓練體系,政府應該把農業行政人員養成列入重點工作項目,每年除了依照級職不同,定期舉辦初中高階農業行政人員在職訓練外,並列入考評項目做爲獎懲晉升或調升中央機構服務的重要依據,同時也可以視地方政府對此配合度做爲農業經費補助的重要參考。事在人爲,也唯有健全這些實際在推動農業政策的行政人員,臺灣農業才能真的轉型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