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打球最怕十字韌帶斷裂 該開刀還是復健?

爬山、打球要小心十字韌帶斷裂,難預防且嚴重恐再也站不穩。(示意圖/Shutterstock)

運動傷害很多,但有一種運動傷害,不論是對一般人或是運動員都是夢魘,那就是前十字韌帶斷裂。

還記得跆拳道好手蘇麗文在2008年北京奧運奮戰的身影嗎?在第一場對韓國隊時就已經受傷,之後她負傷繼續比賽,在最後一場比賽時跌倒11次,敗給克羅埃西亞選手,還必須由教練攙扶才能下場,奮戰精神令人動容

跆拳道好手蘇麗文講述比賽時受傷的情景和復建的過程。(圖/臺灣復健醫學會康健雜誌提供)

「斷掉的那剎那,我聽到啪的一聲,然後就跌倒了,」蘇麗文回憶,受傷後,她每踢一腳,小腿就好像要斷線飛出去一般。那時候的隊醫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瀛洲指出,當時已猜測蘇麗文的前十字韌帶已經斷裂,但爲了選手信心,加上蘇麗文可望繼續比下去,所以沒跟她說實際情況,還請她嘗試踢靶。蘇麗文回憶笑說:「林醫師沒當過拿靶的人,所以我一踢他就飛出去了。」

●前十字韌帶斷裂是什麼?

前十字韌帶的功用是連接大腿和小腿的骨頭,防止小腿往前移位,如果沒有十字韌帶,膝蓋就可以像木偶往前彎曲。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指出,在臺灣,平均每天有10~15人因十字韌帶斷裂而開刀,且數字仍逐年攀升,「一般來說,愈激烈的運動,就愈容易受傷。另外女性傷到十字韌帶的比例約爲男性的4倍,原因與肌力耐力有關。」

●前十字韌帶斷裂要治療嗎?

前十字韌帶斷裂或受損不只會出現在像蘇麗文這樣的職業選手上。康禾復健科診所、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指出,一般人打籃球羽球這類需要急停、跳耀着地後立刻跑動的運動,爬山時不小心踩空或是外傷,例如車禍或開車時緊急煞車,膝蓋撞到方向盤後面的塑膠殼,都有可能導致前十字韌帶受傷。

「據統計,累積型的前十字韌帶受傷,比競技時受到外力撞擊而斷裂的比例還要高,例如每週固定打羽球,因爲韌帶會長期疲勞而受傷,如同橡皮筋太久會彈性疲乏斷掉一樣,」陳渝仁說。

不過,運動員因爲運動強度或碰撞較劇烈,因此往往是直接斷裂,而一般人可能是扭傷或撕裂。要提醒的是,前十字韌帶受損甚至斷裂,對於日常走路功能影響不大,因此很多人已經扭傷或撕裂了,卻因狀況不嚴重而忽略就醫。

「這其實很危險,」陳渝仁指出,如果是直接斷裂,會出現血腫發炎疼痛,有時還必須用針筒把積血抽出,但扭傷或撕裂可能只是單純紅腫消炎後跟常人無異,也不會影響走路或輕強度的跑步,但這麼一來,可能會影響之後的動作,「因爲大腿和小腿缺少了韌帶的連結,所以無法維持膝蓋動態及靜態的穩定,例如走路或蹲下時可能有不穩的感覺,嚴重甚至可能因協調穩定度不佳而跌倒。」

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也指出,前十字韌帶受損常伴隨半月板磨損,一定要治療才能避免半月板和軟骨受到二度傷害,且能降低關節退化的機率

●不論是否要開刀 持續復健練肌力最重要

前十字韌帶斷裂比較不容易像一些運動傷害般可以預防,陳渝仁指出,做好暖身伸展運動會幫助,而最有幫助的是練好核心肌羣還有下肢肌力及穩定性,讓身體更有力量和緩衝力去抵抗外來的撞擊、或是減少韌帶的負擔。

至於需不需要開刀,則要看實際狀況。陳渝仁指出,若是已傷及半月板或內側副韌帶,那麼復健科醫師會轉診給骨科醫師,由骨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開刀。邱致皓指出,一般而言,前十字韌帶重建後約有50%~65% 的人可以回到受傷前的運動狀態。

若是沒有傷及其他組織、僅單純是前十字韌帶受傷,可以先採取保守治療,除了肌力及平衡協調性訓練,也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高濃度自體血小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或高濃度葡萄糖,刺激韌帶增生,「經過治療,大部分都能夠恢復業餘或一般人正常跑跳的功能,」陳渝仁說。

但無論是否開刀,復健絕對不可少,而且一受傷就要接受輕強度的復健。在臨牀上,很多人以爲手術萬靈丹,只要開刀就會好;也有不少人覺得復健辛苦又耗時,開刀比較快,「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不管開不開刀,都要做復健,而且復健的時間最少需要1年,」林頌凱說。

林頌凱指出,曾有研究發現,不管從疼痛程度、生活品質、運動能力的恢復,及日常生活的恢復程度等指標來看,受傷後立即接受重建手術,效果並不會比先做復健訓練的效果好,「而且先接受復健訓練那一組,後來只有一半的人需接受重建手術。」邱致皓也指出,受傷的當下並不會立刻手術,而是等大約3~10周後才手術,這段時間就是復健的最佳時刻。

蘇麗文更能感同身受。她說,前十字韌帶斷掉後,天氣寒冷膝蓋仍會腫脹、無力,這時就知道肌力訓練需要加強,而且肌力有助於緩解症狀。而她在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持續復健至今,「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