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美軍事組合拳致南海「生亂生變」 陸學者:中國應敢於亮劍

大陸海警船2023年8月5日在南海對菲律賓補給船發射水炮。(摘自菲律賓海巡隊官網)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今天(2月6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從一個較長曆史時段來看,2023年應是南海形勢再次面臨由「趨穩向好」向「生亂生變」轉折的分水嶺。面對南海「生亂生變」,吳士存呼籲,中國大陸應敢於亮劍。

文章稱,展望2024年及未來一段時間,南海形勢走向可能會呈現出一些前所未有且令人不安的新特徵。這主要是美國以南海問題爲抓手塑造中國大陸周邊環境的戰略推進,菲律賓、越南等聲索國的單邊侵權行動增多和手段翻新,「南海行爲準則」磋商完成前的「窗口期」加速關閉等因素疊加作用所致。

第一,美國「選邊站」的南海政策及其慫恿甚至主導的南海軍事化動向,將是影響南海形勢演變的最大外部因素。美國在南海及利用南海問題對中國大陸的遏制開始從外交博弈、輿論與認知戰、法律戰層面,進一步向安全、軍事以及執法和海上行動領域轉移,並表現出更加明顯的戰略性、結構性和對抗性特徵。

2020年7月13日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的南海政策聲明,標誌着美國向國際社會公開宣示,放棄在南海領土爭議問題上「不持立場」(即保持中立)的南海政策。美方當前在南海的政策和行動只奉行一個邏輯,即支持任何一個國家針對中國大陸的侵權和挑釁性行爲,反對或抹黑中國大陸在南海的一切行爲舉措。默認甚至支持菲律賓在仁愛礁和黃巖島背信棄義的挑釁行動及越南島礁擴建等侵權行爲,既證實了美國「選邊站」的南海政策,也預示着未來美國會繼續操弄「代理人」伎倆。

另外,加快在菲律賓建設軍事基地羣和部署力量,推進「美菲+」和「美菲日+」等以南海爲中心的小多邊安全合作安排,尤其是所謂的「聯合巡邏」行動和海岸警衛隊「聯合執法」,這些都將是美國試圖以軍事手段重塑南海戰略環境的「組合拳」。

第二,聲索國的侵權多樣化、常態化和長期化將是中國大陸在南海維權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菲、越、馬的南海侵權行爲主要表現爲島礁擴建、固化島礁佔領和爭議區油氣開發等。越南對非法侵佔島礁的擴建速度之快、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十分罕見。菲律賓把美國南海政策調整、美菲同盟進一步鞏固和中國大陸致力於推進「準則」磋商視爲其固化對仁愛礁實際控制和軍事佔領的「窗口期」,頻繁挑起仁愛礁事端,引發南海局勢再度升溫。

第三,「美國因素」和「南海因素」將使馬可仕政府時期的中菲關係更趨複雜和艱難。馬可仕政府上臺一年多來,菲美關係全面恢復並加強,兩國安全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阿奎諾三世和杜特蒂時期。而從馬可仕的家族背景、部分內閣要員的「親美」傾向以及決策團隊對外政策取向等因素綜合分析,寄希望於馬可仕政府未來短時間內迴歸正軌似乎不太現實,保持中菲關係友好穩定和以談判磋商方式管控中菲南海爭議等面臨諸多挑戰。

第四,「準則」磋商進入沒有「浮標」的深水區,有關各方越來越難以「求同存異、相向而行」。去年7月,大陸—東盟外長會議確定3年完成「準則」磋商的新目標,但磋商過程中涉及域內域外利益攸關方的分歧和矛盾已經開始逐步顯現。

尤其當磋商涉及「準則」的性質、適用範圍、第三方利益、其與《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的關係、執行機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地位等議題時,試圖讓中國大陸和東盟十國達成一致意見的難度也是不言而喻的。

第五,南海認知戰和話語權爭奪將成爲各方較量的新焦點。隨着南海海上形勢再度趨緊,中國大陸與域內外國家圍繞「南海爭議的實質」「誰是南海的麻煩製造者」「大陸南海權利主張的合法性」「誰在南海搞軍事化」「仲裁裁決的拘束力」等問題的交鋒,料將成爲新一輪南海話語敘事構建主導權爭奪戰的焦點。

文章稱,面對南海形勢的新特點、新挑戰、新任務,中國大陸既要有爲南海地區安全和穩定注入動力、貢獻大陸方案的智慧與耐心,也要能以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爲目標、以捍衛自身南海權利和主張的能力建設爲導向,以新思維、新手段應對侵蝕大陸南海權利和主張的各種挑釁行爲,對違背《南海各方行爲宣言》承諾、破壞「南海行爲準則」磋商氣氛的攪局亂象及時出手,必要時敢於亮劍。

文章稱,本世紀以來南海形勢發展演變的歷史和現實給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啓示,就是南海的長治久安僅靠中國大陸單方面的剋制與忍讓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