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又腹脹竟是「致癌菌」惹禍 他胃壁長疙瘩如「炸雞皮」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28歲的張先生長年貧血,近一個月經常感到腹脹、難以消化腸胃科就醫,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靠近幽門地方廣泛性發炎表面形成類似雞皮疙瘩結節變化,看起來就像炸雞皮,十二指腸也有潰瘍過的疤痕。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幽門桿菌感染,雖經藥物治療後,以改善消化症狀,但長期貧血的問題仍有待持續追蹤。

▲貧血又腹脹竟是「致癌菌」惹禍,他胃表皮長疙瘩如「炸雞皮」。(圖/記者嚴雲岑翻攝)

「長期貧血又腹脹小心是幽門桿菌惹禍!」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慢性貧血的發生原因血球原料吸收不足、體內造血、血球溶血、血球流失有關,幽門桿菌的感染則會造成血球流失及血球原料吸收不足的問題引發貧血。

此外,幽門桿菌還會破壞胃黏膜,感染幽門桿菌可能會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等,常見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這些胃疾可能會因爲慢性出血造成血球流失,出現頭暈、疲倦、體力差等胃部以外的貧血症狀。

▲腹痛又貧血示意圖。(圖/記者嚴雲岑攝)

康本初提到,幽門桿菌感染造成的慢性胃炎,會使胃酸分泌減少,使食物中的鐵較難吸收;若引起萎縮性胃炎,也會使胃內在因子分泌減少,食物中的維他命B12較難吸收。鐵和維他命B12是製造血球的原料及必需物質,原料吸收問題也是長期貧血應該考慮的。

該如何預防幽門桿菌感染?康本初提醒,幽門桿菌是經口傳染細菌,寄生在胃的幽門附近,臺灣目前盛行率約20%,預防感染首重飲食衛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飲用污染之虞的水,不以口中食物餵食嬰兒

幽門桿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發生的機會,因此當長期貧血或有腹脹、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至腸胃科就醫檢查,儘早發現治療。倘幽門桿菌治療後仍持續貧血,建議進一步檢查找出造成貧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