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紀錄 東亞首筆黑鳶遷徙路線

臺灣黑鳶多爲留鳥,分爲南、北兩族羣互不往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將進一步研究族羣的DNA。(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潘建志屏東傳真)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去年透過衛星追蹤器,追蹤黑鳶「小茄子」的遷徙路線證實臺灣黑鳶有候鳥族羣,也紀錄東亞第一筆黑鳶候鳥的遷徙資料。臺灣黑鳶多爲留鳥,分爲南、北兩族羣互不往來,研究室將進一步研究族羣的DNA。

小茄子是去年2月因老鼠藥中毒,在屏東一處茄子園被發現,送屏科大救治後,繫上衛星追蹤器後於4月底野放。之後小茄子創下多項紀錄,包括一天從屏東跨越中央山脈飛到宜蘭,幾天後出海飛到大陸山東,證實臺灣黑鳶有候鳥族羣。

去年10月小茄子啓程南下,從山東南遷廣東汕頭一帶度冬,並未到臺灣,停留到今年4月再次啓程北返山東,這是東亞第一筆黑鳶候鳥的遷徙資料。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說,過去黑鳶候鳥遷徙只有歐洲非洲,及俄羅斯印度的紀錄。

有趣的是,歐洲到非洲的黑鳶度冬地繁殖地都選在相同地方,俄羅斯到印度的黑鳶則是度冬地相同、繁殖地不同。3歲大的小茄子去年未繁殖,今年尚不知是否會繁殖,因此東亞黑鳶度冬地、繁殖地的選擇仍待更多資料佐證

過去認爲臺灣黑鳶都是留鳥族羣,分爲南、北,是各自獨立、不相往來的兩個族羣,中部則是「黑鳶結界」。林惠珊說,去年統計臺灣黑鳶約840只,南、北族羣各半,中部仍無黑鳶定居主要是數量還不足,黑鳶生活空間仍夠不需要逸散到中部「討生活」。

不過因南、北黑鳶沒有交流,研究室擔心族羣數量太少,有近親繁殖造成基因弱化,因此從2013年開始蒐集黑鳶的血液樣本,近期將着手DNA研究計劃,針對南、北族羣進行親緣分析,看是否需要人類介入,增加臺灣黑鳶遺傳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