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已不能完全根除! 防檢局舉3例認:「與蟲共處」是當前課題

行政院農委會公佈的秋行軍階段防治與通報獎勵措施。(圖/翻攝自Facebook/行政院農委會,以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秋行軍蟲遍佈全臺,目前僅剩4縣市未淪陷(基隆市新竹市、南投縣嘉義市)。農委會防檢局17日舉出3個例子判斷,目前已進入防治的「第二階段」,想要百分之百根除「幾乎不可能了」,未來需要面對的課題是「如何與蟲共處」;不過,防檢局說明,先前公佈的「通報確認1萬元獎勵金」仍會繼續實施到21日,希望農民、民衆能繼續通報。

▼防檢局局長海東說,通報確認獎勵金推出後,秋行軍蟲通報的案例出現大幅度增長。

防檢局17日召開疫情處理記者會,並在同日召開第2次專家會議。防檢局指出,以秋行軍蟲的生命週期來看,臺灣本島應該「已有第二代成蟲」,已經在臺灣立足,就算想要極力消滅,也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秋行軍蟲的防疫三階段。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未來最大的課題是「如何與蟲共處」。他說明,防檢局會成立相關計劃,蒐集更多秋行軍蟲在臺灣的田間資料,以此調整因應策略,「我們要籌備如何與蟲共處,因爲它已在此立足,如果要銷滅它要花掉的成本非常高,所以要設法降低它危害影響。」

▼秋行軍蟲在臺灣出現的時間表

防檢局舉出3項臺灣本島出現秋行軍蟲成蟲的例證判斷,想完全根除蟲害已是不可能,需要做好「共存」的準備。此3項例證分別是:

一、6/8苗栗首例發現4齡幼蟲,推估成蟲約6/18~6/20出現;6/10宜蘭頭城發現6齡幼蟲,推估成蟲約6/18~6/20出現。

二、6/13臺東鹿野玉米田區發現「疑似卵塊1個」;6/13嘉義六腳銷燬田區發現「疑似蟲蛹1個」。

三、6/15嘉義東石銷燬田區發現「疑似雄成蟲1只」;6/16花蓮壽豐、新竹關西銷燬田區發現「疑似雄成蟲4只」;6/17苗栗通宵屏東車城銷燬田區發現「疑似雄成蟲15只」。

▲防檢局指出的3項例證。

馮海東提到,經過討論後,防檢局決定從18日起進行強制噴藥作業。他解釋,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不同處在於「移動管制」,流程分別是:

一、第一階段時,移動管制流程是:發現後進行「現地焚化銷燬」、「現地掩埋銷燬」,再進行費洛蒙集器的懸掛,最後才向防檢局申請解管制。

二、第二階段時,移動管制流程則爲:發現後進行「強制噴藥」,再進行費洛蒙誘集器的懸掛,最後才向防檢局申請解管制。

▲馮海東說明,第二階段實施後,將取消「銷燬補償」與「休耕補助」。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明,從通報獎勵辦法實施起,到17日下午2點,全臺共接獲3472起通報案例,其中幼蟲案場共有68件,目前已銷燬44個案場。他提到,臺灣有21出誘捕到秋行軍蟲成蟲共34只,其中離島地區誘捕到11例共21只。

對於秋行軍蟲在臺灣「遍地開花」的疫情,防疫人員表示,以「植物病蟲害流行病學」來判斷,秋行軍蟲早就在臺本土化,否則不可能出現「一夕之間,各地都有」的情況。對此,彰化縣農務課課蘇啓懷則強調,防治蟲害纔是第一要務外界不應妄加揣測。

馬祖澎湖日前誘集到秋行軍蟲成蟲。(圖/農委會提供)

除了原先出現的案例外,高雄市彌陀區17日也確認出現秋行軍蟲的疫情。對此,高雄市長韓國瑜17日晚間召開緊急應變會議,對防治工作進行分工協調,並請求中央儘速研擬IPM。

IPM是「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指在有害生物防治上,不僅使用單一方法,而是對各種不同策略進行條配運用,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族羣量低於不致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閥值。執行IPM時,必須對當地生態運作有充分認知,並謹慎計劃、追蹤對農業的影響。

▼秋行軍蟲的特徵與危害。(圖/記者王兆麟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