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歪!「熱傷害8危險羣」當心 急診醫推最有效散熱法

醫師提醒,儘量避免「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從事戶外活動。(圖/記者周宸亙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預測本週臺北市溫度都會達到攝氏37度高溫,高溫一波接一波,熱傷害頻傳。對此,醫師提醒,除了要補充水分之外,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都是熱傷害高危險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郭冠良主任指出,天氣高溫可能引起的熱傷害,最常見的就是中暑與熱衰竭。中暑原因爲過熱導致體溫無法正常調節,初期症狀頭暈頭痛、倦怠,體溫上升,最後甚至意識喪失,導致死亡;熱衰竭則是體溫調節時流汗過多導致脫水或電解質失衡,會出現頭暈、頭痛、倦怠、噁心和抽筋等,也會有生命危險。

而在散熱方面新光醫院急診室主任張志華表示,可將水灑在身體皮膚,搭配扇風電扇等,幫助帶走熱氣,這也是最有效的散熱方法,因此建議一般外出隨身帶毛巾,將毛巾弄溼後,擦拭身體協助散熱,另外,也要儘量避免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從事戶外活動。

郭冠良提醒,中暑和熱衰竭的緊急處理方法都是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解開衣物風扇涼水降溫,補充水分,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立即就醫,更要特別注意的是,水分是隨時補充,不要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

建議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爲240c.c.)白開水,不要喝含酒精大量糖份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也要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引起腸胃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