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讚「臺式IT防疫」:日本應向臺灣學習

本庶佑認爲日本的T戰略太過落後,並沒有將科技應用在防疫上。(圖/路透

文/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4日專電

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日前接受日媒專訪,談日本今後應如何防疫時說,日本的資訊科技(IT)落後,臺灣利用IT進行線上教學運用身分證號碼瞭解個人醫療資訊的作法很值得參考。

現年78歲的本庶佑是分子生物學者,2018年10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對策上,他提議應該進行普篩

本庶佑6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的專訪時指出,現在是緊急狀態、非常狀態,是最大的國難。很多人喪失生命全球經濟受到重大打擊,重要的是如何讓傷害降至最小,因爲現在防疫彷彿陷入泥沼似的,應集結智慧思考如何脫困。

他認爲,現在防疫競爭是在競爭哪一國能最快脫困,因此要控制疫情,避免確診者暴增及醫療體系崩潰,這是非常重要的。

本庶坦言,這次疫情很清楚的顯露出日本IT戰略的落後,IT戰略有多麼的沒被運用在社會上,而臺灣的作法就很值得參考。

他說,臺灣運用身分證號碼卡知道個人的醫療資訊,在教育上,藉由線上教學,師生一對一的增強情感,不需讓學生在一間40人的教室中難以防疫,這些事值得日本多多去做。

本庶分析,目前人們會感到恐慌是因爲感染病毒後死亡,要減少死亡的話,就需要有治療的藥物,這方面可多善加利用中國所做的研究報告,被推薦的藥物也多多利用,政府應擬定適用保險或相關的措施

被問到人類爲何無法逃離傳染病威脅時,本庶指出,相較於20年前醫學雖大有進步,但新的病毒一出現,還是需要新方法因應,尤其生命科學因有很多未知存在,所以是一門未成熟的學問,只要一個變種的病毒出現,世界就像要被掀翻似的,這就是現實

本庶說:「傳染病與癌症完全不同,傳染病是因病毒傳播使得患者增多,但癌症的發病率幾乎沒什麼不同,治癒率也幾乎相同,有安定的醫學見解累積着。」

他認爲,傳染病的研究應該與免疫學結合,僅關注病毒是不具意義的,有必要探索與病毒奮戰的人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

被問到「疫情後的世界將變得如何」的問題,本庶表示,不會因爲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人的活動就永遠停止,全球化趨勢也不會逆流

他認爲,中國的動向值得關注,這次是疫病發自於中國,中國是最早經濟復甦的。無法預料今後中國的力量將變得更強或是將被世界冷落,但是中國的地位、各國看中國的目光應該會受到影響,國際秩序有可能產生變化

本庶認爲,防疫如同一種戰爭,在緊急的情況下,必須能控制社會體系。專家平時提出建言,政府應落實執行,但日本並沒那麼做。像是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CDC)那樣的機構經常監測疫情,做好研究與行政之間的連結,日本沒有醫學上的自衛隊,這樣的架構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