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應用領域 擘劃科研新願景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來襲,不只威脅人類生命,更對全球政治經濟造成衝擊,甚至促成全球供應鏈消費需求的調整,也加速遠距科技發展數位經濟營運模式的新應用。除了新冠肺炎外,高齡社會氣候變遷也是各國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如何運用新興科技預先爲這些未知的難題找出永續的解方,並有長遠的規劃與更宏觀的視野,才能即早因應未來變化多端的世界,工研院提出「2030技術策略藍圖」,從PEST—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與科技(Technological)四個面向,勾勒出2030年新樣貌

根據科技會報智庫集思平臺分析,數位新科技快速滲透、人口結構邁入超高齡化、氣候變遷全面衝擊環境,爲臺灣未來三大關鍵發展趨勢,也因此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以此對應,聚焦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研擬未來10年的科技研發方向。

5G技術研發 打造智慧新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全球,對科技產業造成影響,但5G等未來關鍵技術的研發並未停歇,日本等先進國家紛紛宣告邁入5G元年,也代表「超高速」、「大連結」和「低延遲」的時代來臨,5G結合AI將對人們的食衣住行帶來突破性革命,並從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擴散至智慧城市,從個人的生活到公共生活都將涵蓋其中。

工研院在智慧生活領域下聚焦三個次領域,第一,個人化裝置服務,發展重點爲打造便利、智慧化的智慧裝置與界面,像是人機互動、智慧影像感知與穿戴致動裝置等;第二,自主移動系統,協助人或物更安全又有效率達成移動的目的;第三,智慧產業及服務,發展重點爲運用新興數位技術,協助企業創造高效率效能的商業運作環境。

聚焦長照醫護銀髮族樂活

依照據聯合國預估,2030年全球人口數將超過80億,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64個國家進入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將超過30%,臺灣則在2026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照護與醫療體系的提升迫在眉梢,對臺灣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將加速運用醫療科技及AI,改變生產、消費及生活模式,催生智慧長照醫護系統、個人化精準醫療、及健康照護模式,並讓臺灣ICT與資通訊產業跨域整合更向前邁進,帶動生醫產業搶得新商機

工研院在樂活領域希望透過科技提升醫療品質與效能、增強生醫產業附加價值,並朝向兩個次領域發展,第一,智慧醫療,發展重點爲導入ICT技術建構新興智慧診療服務系統及產業生態體系;第二,健康照護,發展重點爲以虛實整合科技,達到延緩失智、失能並提高照顧覆蓋率及效率的目標,以跨域軟硬整合提供創新醫療服務之解決方案,推動高階醫療與高品質健康照護服務產業發展。

發展再生能源地球盡份心力

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2040年全球電力結構中的再生能源佔比,將從現今不到30%、大幅提升至67%,顯見發展再生能源已成爲國際趨勢。溫室效益造成全球暖化,且臺灣98%能源需靠進口,發展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不但能讓臺灣掌握能源自主權,更能爲地球盡份心力;而身爲臺灣兆元產業之一的製造業則需轉型升級智慧化,提高競爭力同時也降低碳排放。

工研院在永續環境領域希望透過科技創新,讓科技發展與環境取得平衡,並投入三個次領域的研發,第一,循環經濟,發展重點爲推動物料循環高值應用技術,創造循環再生的經濟價值鏈,像是太陽能模組回收、全衣全鞋回收等;第二,智慧製造,發展重點爲快速佈局全球的製造技術與數位服務供應,像是製造業智慧化、智慧感測技術等;第三,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發展重點爲以智慧電網爲架構,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綠能整合技術。

創新應用領域 厚植產業實力

隨着科技的快速演進,技術複雜度愈來愈高,跨領域技術的結合也愈形重要,工研院以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通訊技術、資訊安全與雲端四大共通基礎技術,做爲三大應用領域的後盾,並且加速新興科技與產業發展人才培訓,厚植臺灣產業人才實力。(本文摘自《工業技術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