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賦能眼病防治體系

眼病篩查對於防控致盲性眼病非常關鍵。記者27日獲悉,上海在前期構建“三級眼健康網絡+影像採集+互聯網遠程管理”的眼病防治體系基礎上,將人工智能賦能分級診療體系,利用科技裝備實現自動給出篩查或輔助診斷結果

記者27日走進新建成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醫院)虹橋路院區記者看到了“20秒早期篩查”高科技裝備,患者在該機器前,只要20秒,就能知道眼健康情況

該中心黨委書記、執行主任鄒海東介紹:“過去,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實行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眼底病變、黃斑變性等早期篩查,所採用的拍攝設備技術較老,像片傳至信息系統相當費力,而二、三級定點醫院醫師進行遠程‘讀片’也頗費時間和精力,醫生不勝重負,病人總希望‘更快、更準’。自從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研發誕生,這一‘痛點’問題幾乎得以圓滿地解決。”

鄒海東接受採訪時表示,“20秒早期篩查”高科技裝備的“神奇”不止於速度,還包括連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信息系統及時傳遞篩查結果、個體多次隨訪信息的對照比較和分析等等,這樣利用人工智能賦能下的眼病分級診療體系做了“智能重構”,從而打通分級診治體系內部的應用協同、數據共享、功能互補,形成“篩查-診斷-轉診-隨訪”聯動。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前身是1942年誕生的“蓋氏沙眼防治所”,風雨七十餘載,歷經戰亂、輾轉搬遷、數次更名。2012年,中心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簽署託管協議;2014年,中心掛牌“上海市眼科醫院”。1964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上海及部分兄弟省市中小學率先推廣眼保健操;1966年,中心向各地分享自行研製的滅沙靈眼藥水配方,爲全國沙眼防治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1978年,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該中心“紅眼病病毒分離項目獲頒中國科技技術重大貢獻獎;2006年,中心率先開展白內障“日間手術”。

當日建成啓動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醫院)虹橋路新院區佔地13982.15平方米,預設70張牀位所在地是環境優雅的西班牙別墅羣。走進新院區,便猶如漫步鬱鬱蔥蔥的花園中,就醫的緊張感頓時消減。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疫情期間不得不開啓的無接觸生活,讓人們更多地與電腦、手機相伴。“看一會兒電腦眼睛睜不開了。”“眼睛乾澀,像有東西在裡面。”遇到這種情況,大部分人都會簡單地當作視疲勞,覺得閉目休息或者滴眼藥水就可以了,但有很多人這樣做了以後效果並不理想。眼科專家趙立全對記者表示,此時應該思考,自己是不是得了乾眼症。

趙立全表示,乾眼爲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長時間視屏導致眨眼頻率下降是引發中青年人羣乾眼症的主要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是乾眼症治療的第一步。物理治療包括熱敷、瞼板腺按摩等等,通過清潔眼瞼、促進腺體分泌物的排出、淚液分泌,進而改善乾眼的症狀。用40℃左右的毛巾熱敷能夠緩解乾眼症狀,但毛巾因無法保持恆溫而效果不佳。怎樣解決?趙立全說,乾眼霧化燻蒸設備,溫度可恆定在41℃~42℃。患者在治療時會感到有液體從瞼緣中流出,這就意味着瞼板腺管疏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