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迴應新能源“產能過剩”:炒作毫無道理 全球新能源市場仍是產能短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實習生 潘曉霞 北京報道

近期,國際上頻繁出現對中國新能源領域“產能過剩”的討論。

在4月25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迴應,“產能過剩”的炒作毫無道理,中方堅決反對,呼籲相關國家客觀、理性、全面看待全球新能源市場的需求和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公正評價中國新能源產品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對新能源來說,從全球範圍看,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能短缺。”何亞東強調。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於4月2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只是爲保護主義提供藉口,“限制中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品出口,只會造成‘多輸’的局面。”

繼去年10月歐委會宣佈對中國新型電池電動汽車進口產品啓動反補貼調查之後,今年4月9日,歐委會宣佈依據《關於扭曲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的實施條例》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發起調查。

4月23日,歐委會繼續以所謂企業接受外國補貼爲名突襲在歐中資企業辦公場所,進行檢查。據商務部官網的迴應消息,這是2024年2月以來,歐方接連發起的第5起補貼調查,全部指向中國企業,也是第一次進行現場搜查。

商務部貿易救濟局負責人對此表示,“歐方在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相關調查中,目標指向明顯,濫用規則程序,將調查工具武器化,是以所謂的公平競爭之名扭曲公平競爭環境的保護主義行爲。”

“產能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充分考慮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的現實情況,要秉持客觀、公正和科學立場。”何亞東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的新能源,是全球應對氣變的重要舉措。新能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可負擔的優質產能,對全球綠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然而Clean Technica網站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僅爲1370萬輛。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爲958.7萬輛和949.5萬輛。

對此,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指出,“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衆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與此同時,全球風能理事會近日發佈報告稱,去年全球新的風力渦輪機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117吉瓦。與前一年相比,增長速度達到50%,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提供了低價、清潔的產品。如果把中國排除在外,全球風能產業就會陷入停滯。

“有關國家和地區不能一邊高舉綠色發展的大旗,一邊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可以說這是一種‘雙標主義’。”何亞東表示,這樣的做法既會阻滯全球綠色轉型,動搖氣變合作的信心,也會挫傷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投資合作的決心。

他進一步表明,中方願意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與各方加強溝通協調,推動產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全球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