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批踢踢大解讀 最敢說真話的地下社會

文/康育萍

踢踢,全臺灣最大的網路論壇,成立至今擁有一百六十萬會員,同時可容納十五萬人上線,每日生產超過四萬篇文章,不管是到哪吃美食、看電影,甚至核四、公投、棒球經典賽……,隨時登錄批踢踢,都會有人提供專業解答。

新聞記者會到「八卦板」(Gossiping)找題材;勞工局上「打工板」(part-time)抓違法業者臺鐵高鐵甚至成立「批踢踢監看小組」,高層每天開會因應輿情,若看到不愉快的乘車經驗,會第一時間迴應,與網友互動,讓虛擬世界的聲音檯面化。

一九九五年從臺大男生宿舍起步,比臉書還早八年半誕生,只靠一臺四八六電腦、八人團隊,始終堅持非營利,以黑白文字爲主,沒有影音功能、華麗介面的「網路世代活化石」,爲何能夠黏住死忠粉絲,甚至成爲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網路論壇?

緊抓大學生社交習慣,是批踢踢崛起的第一關鍵。「我們一開始就從系板出發,」批踢踢創始站長、現任Richi執行長莊惠婷指出。不同於其他BBS站經營社團,批踢踢以系所爲中心,每年臺大新生必修的第一堂課,不是到學校網站找資料,而是上批踢踢,「只要聚集在一起,就會人拉人,」養出一羣固定的使用者

批踢踢很早就專業分工,現在有活動板務法務、新聞、系統等七個部門,共九位站長,各司其職。維繫運作的板務制度,也從草創時的板主小組長,往上增設羣組長,負責擬定經營方針,定期向站長回報,形成專業分工、層層負責的模式。

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撲臺,造成嚴重災情,當時批踢踢走在政府前面,三天內募得上百噸物資,動員上萬志工,深入災區,待政府駐進後,救災團隊雖然解散,但網友做公益的行爲卻沒有停止。

不管是文林苑紹興社區、反媒體壟斷、TNR(誘捕、絕育、回置)反虐貓……,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只要在批踢踢上有人登高一呼,從網路到街頭,瞬間成爲議論時事的戰場。

「它就像地下社會,容易凝聚不滿,形成力量。」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說,批踢踢提供有話要說的年輕人窗口,集合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意見,監督政府,也批判新聞媒體

「雖然上面有些言論沒什麼意義,但我們很少懷疑它是假的。」批踢踢活動部站長陳奐宇解釋,正因爲非營利,得以排除政治、商業介入,讓批踢踢成爲少數直言不諱的網路平臺。

當臉書站上世界舞臺,用戶突破十億大關,批踢踢這個老骨頭,靠一羣最年輕的使用者發揮影響力,彷彿潛伏在地下的一股暗流,伺機而動。因此,記者找新聞、警察辦案,甚至政府體察民意,都得上批踢踢,看看「鍵盤專家」怎麼說。

在這個百萬成員的地下監察院,也許,每一個匿名帳號背後代表的不只是身分,而是改變社會的可能性。

【更多報導

 專訪郭泓志》神的左手熬過多次開刀「不放棄,永遠有希望」

矯正3大錯誤 存100萬好簡單!

蘋果執行長庫克:永遠做好「在電梯裡遇到老闆」的準備

 工作十年了,然後呢?

 找另一半,相似還是互補比較好?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