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海淀教育紅色基因,打造專屬“紅色印記”

該區近200所學校參與了“四史”學習知識競賽,20餘萬中小學生參與了“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

挖掘海淀教育紅色基因,製作包含13所學校歷史的海淀教育紅色沙盤;在中小學開展“六個一”研學活動,組織中小學生走進香山革命紀念地李大釗烈士陵園……在建黨百年之際,海淀區教育系統立足該區學校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黨史教育活動。

數據顯示,該區近200所學校參與了“四史”學習知識競賽,20餘萬中小學生參與了“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

大槐樹下學校史用活校園紅色資源

春天抽芽、夏日茂盛,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理工附中)的校園裡,有一棵樹齡近百年的大槐樹。大槐樹下則是學校建立的四大現場教學基地之一。

北理工附中的大槐樹已經成了學校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供圖

“學校前身爲北京市工農速成中學,始建於1950年,‘在五星紅旗下誕生,在延安精神中滋養,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是我們的歷史傳承。”7月9日,北理工附中黨務幹部盧小燕告訴記者,學校自成立之初就有“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紅色基因,這棵大槐樹見證了一代代師生爲學校建設發展做出的努力。

盧小燕表示,學校把大槐樹精神定義爲“根的情懷、乾的剛毅、枝的進取、葉的奉獻”,“我們建立了校史浮雕牆、樓道校史牆、校史館、大槐樹文化園四大現場教學基地,這些教學基地成了傳播校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課堂。”

爲用好學校紅色資源、上好黨史教育課,學校還開設了“校園裡的黨史課”,至今已開展一百二十多期。每週四下午1點,北理工附中的師生就會聚在一起,聽學校的黨員老師團員少先隊員講述百年黨史中重要歷史事件革命英雄故事

“有一期是高二的兩個孩子一起講,從革命烈士楊根思開始,講到了抗美援朝志願軍整個羣體,再結合時事,延伸到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喀喇崑崙精神。圖文並茂、聲情並茂,學生講了整整半個小時。”盧小燕表示,這個過程不僅幫助學生厚植愛黨愛國的情懷,更能堅定他們的追求和信仰,“他們也會對自己爲什麼而學習有更清晰的認知,從而達到爲國育人的目的。”

字裡行間汲取革命先輩力量

母親死後,我的孩子要替母親繼續鬥爭……”這是革命烈士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我們正是爲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是革命烈士陳覺寫給妻子趙雲霄的信……80多封紅色家書,經過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12班學生的演繹,變成了一本有圖畫、有背景介紹的紅色書信集,也成爲了全校師生學習黨史的資料。

首師附小的學生用表演的方式演繹了革命烈士陳覺和趙雲霄夫婦的故事。學校供圖

該校四十二中輔導員、四年級12班班主任高豔影告訴記者,今年3月起,爲慶祝建黨百年,少先隊開展了以“信的力量”爲主題的系列活動。

在高豔影看來,書信是人與人之間格外有溫度的一種溝通方式,“我們舉辦了一次現場展示活動,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演繹紅色家書。”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女生選擇了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她自己反覆讀信之後發現,短短的一百來字,趙一曼提到了六次‘我的孩子’,她自己就很震驚。然後特意把這些話挑了出來,一字一句地朗誦,特別觸動人心。”高豔影回憶,班裡戲劇小組的同學還現場表演了革命烈士陳覺和趙雲霄的故事,“學生們扮演成不同的角色,把兩人犧牲之前的壯烈都表現了出來,非常震撼。”

學生們不再侷限於課本,而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立體的、鮮活的革命先烈。高豔影表示,“革命先烈或許遙遠,但革命先烈的精神並不遙遠。活動之後,很多孩子變得更積極向上,更堅強。”

在採訪、播報、聆聽中學黨史

“同學們、少先隊員們、老師們,大家好!我是‘魅力紅領巾電視臺’主持人大隊委……”從今年3月起,每到週五下午1點,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的學生們就會收看這樣的“電視節目”。這檔完全由老師帶領學生打造的“電視節目”開播至今,已播出16期,僅線上瀏覽量就超過4萬人次。

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打造了一檔“電視節目”,讓學生們播報校園新聞、採寫黨員故事等。學校供圖

“今年是建黨100週年,我們特別設置了永遠跟黨走主題欄目,主要播放‘百名小記者採訪百名優秀黨員’和‘紅領巾講黨史’,以及外部媒體的一些報道。”該校大隊輔導員付雲含介紹,目前已經播放了十幾個黨員故事。

“有小記者採訪自己的爺爺,爺爺講述了自己當年上大學時怎麼入黨和學習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付雲含表示,“身邊人”的故事對孩子們影響很深。雖然“電視節目”看着簡陋,但無論是小記者、播報主持人,還是觀看節目的普通學生,都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激勵。

“低年級的孩子變化很大,他們會主動學習黨史。有一次給一年級學生上課,要播放關於一二九運動視頻。在放視頻之前,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說,一二九運動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在哪裡發生的、是什麼事件。”付雲含表示,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黨史的瞭解更多了,對英雄烈士的認識更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