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食物鏈助作物生產 農委會籲營造良好農業棲地

保育類的彩鷸偏好取食耕地昆蟲福壽螺。(圖/臺中場提供)

農業經營爲追求作物生產極大化,耕地常種植特定作物,導致地景單一,進而使生物棲地破碎,不利維持多樣物種個體數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爲克服以上問題,於是在場區營造友善的棲地環境,採低頻度管理來保護鳥類多樣性,讓50餘種鳥類利用耕地中的昆蟲及野鼠維生,並協助作物生產。

臺中場表示,不同樣態的農業場域養育着豐富且多樣的動物,並可提供鳥類豐富的食物來源,進而形成良好生態食物鏈,協助耕地作物生產。引此,臺中場爲塑造友善鳥類的棲息環境,採取許多措施:像是耕地維持土堤田埂,適度生長雜草、種植矮性植栽灌木果園草生栽培等,提供彩鷸、紅冠水雞八哥及鶺鴒等隱匿或覓食的環境;另農田水圳在不影響灌、排水順暢的原則,採取低頻度的清淤作業,容許水圳適度淤積底泥並形成緩流、灘地淺水環境,讓水圳岸邊兩側自然生長水生植物,形成多樣的微棲地環境,提供鷺科、鷸科及秧雞科鳥類食物,也讓周邊耕地於農業操作時,鳥類得以遷移至此隱藏;另外,農田水塘蓄水池岸邊保留構樹血桐雜木林,提供小白鷺黃頭鷺、夜鷺等鷺科鳥類棲息、育雛及越冬的環境。

至於強化鳥類扮演捕食野鼠高手作法,則是在耕地架設鳥類停駐棲架,讓黑翅鳶棕背伯勞紅尾伯勞等俯視耕地,增加野鼠被捕食的機會;耕地周邊樹木也避免斷頭式強剪,形成鳳頭蒼鷹、領角鴞等猛禽棲息、育雛及獵捕野鼠的環境。

臺中場調查發現,西部平原耕地經常出沒的鳥類包括黑翅鳶等50餘種,在農業耕地營造多樣化的鳥類棲地環境後,可吸引更多的鳥類前來覓食、繁殖、育雛、越冬或越夏,並捕食耕地的昆蟲及野鼠維生,降低作物所遭受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