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日軍船艦實施擾亂射擊──淞滬三棲大戰(一)

淞滬戰事期間,浦東地區一家日本紗廠我軍砲火擊中冒起濃煙。(王豐提供)

編者按:八一三淞滬會戰,是中華民國八年對日抗戰首場大規模正規會戰,國軍主動向駐上海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防區發動攻擊,揭開了二次大戰以前,在東亞地區所發生的一場空前海陸空三棲大戰。 淞滬會戰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之爲「德國戰爭」(The German War),此應指德國因素在國軍中所發生的影響,本書爲德國軍事顧問回國後,所撰寫之淞滬會戰全盤經過及其經驗教訓的正式報告。民國27年7月,希特勒爲了維持三國軸心同盟的地位,決心放棄中華民國,下令在華協助中華民國國軍建軍備戰、並參與實際抗戰業務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全員返國。他們在回到德國以後,奉德國陸軍總部之命,將在華的活動與使命,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的全般過程,彙整各個人士的回憶與見聞,撰寫成本報告。 德國顧問介入淞滬國軍實質之指揮作戰事宜,非常之深。德國顧問在文中對於淞滬會戰的描述,更是遠超越國軍方面的官方記載,不但扼要詳實,其涉及層面之完整,觀察之敏銳與視角之獨特,絕非國軍當時將校素質所能體察。因此本報告是一份相當珍貴之淞滬會戰戰史文獻,極富價值。

8月22、23日日軍登陸

8月23日清晨,日軍於瀏河獅子林之間實施登陸,值此當下達到了紓解虹口楊樹浦日軍緊迫壓力的目的,並使國軍在上海戰線攻勢就其所在位置暫時停頓。中方指揮部將可資派遣的部隊,投入至上海以西及西北地區,以避免在楊樹浦作戰的部隊之後方地區及其交通線遭到威脅

長江下游一帶,國軍早在數年前即針對反登陸防禦推行了大量的措施,在江陰地區對長江的封鎖已經完成,而各砲臺也已於1937年上半年完成現代化,並由高射砲提供緊密的掩護。國軍在無錫-江陰線構築了強大的防禦設施,這些工事得以阻礙敵方企圖陸上突破封鎖線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無錫-江陰國防線之前,爲蘇州-常熟-福山要塞線,該線將做爲無錫-江陰線的前推陣地,再往前推則是杭州乍浦浙江沿岸的海岸防務,以作爲反登陸作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