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旺書房/姜戎談《天鵝圖騰》創作(風雲時代出版)

天鵝圖騰》。(風雲時代出版提供)

我這個人平時很少與外界接觸,因爲這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構思和寫作兩部書,一部《狼圖騰》已出版十六年,另一部《天鵝圖騰》剛剛面世,所以一向不願意被瑣事應酬打擾,以保持我對蒙古草原新鮮純淨的感覺。

我先簡單地講一講寫這兩部書的意圖。我是一個有非常強烈的理想追求的人,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是我心底裡、骨子裡追求的目標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太深厚了,深厚到什麼程度呢?從鴉片戰爭以後,凡是自由、民主、博愛這些現代價值觀及其成果,移植到華夏土壤上,種一棵死一棵,移一棵枯一棵。到了當代,最核心的東西基本上還是沒有活下來。這就是文化土壤的問題

很多朋友曾經問我:你怎麼不再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了呢?爲什麼去做「寓公」寫書?我回答說,這就好比在一片鹽鹼地種樹,那些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的優質樹苗都活不成。近代以來,很多志士仁人都迫切地希望把那些偉大的樹苗移過來,卻一次次失敗,而且損失了犧牲了很多人。你遇到這種情況,是先改造土壤呢?還是先移栽樹苗?我早就認識和發現了這個問題,我覺得這麼幹是不行的,浪費了我們短暫的寶貴的生命。我當時就下了決心,首先必須改造文化土壤!

我的興趣比較廣泛,讀書非常多。從西方世界來看,民主革命以後,推翻了封建帝制,然後復辟,再革命,再復辟……最後他們發現未經啓蒙、改造的文化土壤不行,於是繼續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蒙運動。經過土壤改良後,理想社會的種子才能紮下根長成參天大樹。那麼改造土壤用什麼方式最好呢?主力軍是什麼?很顯然是文學藝術。假如我寫一篇有分量的理論文章,寫得再好,頂多幾百人上千人看,影響不了大部分人的觀念。只有文藝可以普及大衆直擊人心,而且我本來就是文學藝術愛好者,自幼學畫小學時進西城區少年之家美術組,初中時進市少年宮美術組,高中時考進中央美術學附中,深受俄羅斯和西方美術和藝術的薰陶。還讀過大量的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在這方面有我的長處。文學可以成我的一個大事業,我願傾其所有之力去做。

我爲什麼會寫《狼圖騰》和《天鵝圖騰》?因爲我在草原當知青時候,就想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後來研究歷史,又進一步發現:西方發達民族祖先都是牧民族。原始白種人雅利安人,都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經濟比較落後,但它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沒在草原上生活過的人絕對認識不到:遊牧民族天性是自由的,自由是他們的靈魂,是他們生存的主要手段。自由是遊牧民族的本質,這是生產方式決定的。

農耕文化則完全相反,它需要守土,你種了兩畝地,你不守土不耕耘出去遠遊,一回來那兩畝地已經變成了一片荒草,你還吃什麼?所以農耕民族的生存基礎就是守,守土。幾千年農耕文明守土的必然性,造成了中國人的保守習性。遊牧民族一遊就活,一守就死。我放過羊我知道,蒙古牧民一個月搬一次家,有的時候二十天搬一次,蒙古包周圍十幾裡的草吃完了,牧民就要搬家。不搬家全家牲畜都得餓死,人也沒法活。所以遊牧與資本具有共性:哪兒草場好,就到遊哪兒去;資本是哪兒好賺錢,就流向哪兒去。但別的部落也發現這個草場好怎麼辦呢?那就打,狼精神就上來了,善戰的草原狼就成了牧民的老師和崇拜的圖騰。資本也是這樣。所以我發現整個草原上有一種精神是值得漢人吸取和提倡的,這就是自由剛勇的狼精神,應該用這種精神來改良中國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國從農耕爲主的時代,進入現代商業、大工業和資訊產業時代。

我的另一個發現就是天鵝。天鵝的精神是什麼?我這部鵝書的腰封上有幾句話,就是「狼圖騰是黑色的,天鵝圖騰是白色的。狼圖騰象徵着自由與剛勇,天鵝圖騰象徵着愛與美」。我解釋一下:自由與剛勇,愛與美,一共包括了西方主要的三個神——自由神、愛神、美神,這三個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沒有的。中國有財神竈神門神等等,都非常「實用」,接中國人的「地氣」。

中國的婚戀觀是怎樣的呢?民間流行的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人生一世,吃穿二字。」跟愛與美完全不搭界。所以愛和美作爲觀念性的理想目標,在中國的價值觀裡是缺位的。中國的價值觀就是安穩地活着,沒有對於「自由」的嚮往。可是世界上如果沒有自由,就沒有自由創新精神所創造的現代世界,在中國也沒必要授予抗日戰爭英雄「獨立自由勳章」。而愛與美,和自由是同級別的神與價值觀,沒有愛與美,生活還有什麼意思。我們都希望追求美好生活,如果沒有美,哪有美好?沒有真正的愛與美,社會上的假惡醜必定氾濫成巨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