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在美國遙想中國新年(劉良升)

1982年臺北市湖南臘肉銷售。(黃紹川攝)

在我3歲左右,因爲父母親工作的轉換,我們一家由臺灣的首善之區臺北市,搬遷到了南臺灣的農業縣屏東縣。由於家中其他的親戚都還住在臺北地區,所以自此每逢寒假春節假期,我們一家四口均會北上團聚過年,這也是弟弟和我每年固定引頸翹首的省親之旅。

當農曆臘月將屆,主修家政的母親,就會在閒暇之餘,引領社區內其他的鄰居們,開始製做湖南臘肉,一開始母親會和父親羅列清單,制訂需要分送親友及自己留存的數量,來採購所需食材和調味料。最初幾年母親是從較簡單的臘肉,臘魚着手,數年間頗具心得後,母親又開始製作臘雞。

猶記得頭一年母親送了兩隻臘雞給籍貫福建福州的陳校長一家食用,陳校長家人衝着塗抹於上的花椒、八角、醬汁等調味料,並經煙燻多時而散發出的濃濃肉香,他們竟將兩隻臘雞「生食」一掃而光,還覺得可口下飯,着實鬧出不少的笑話。而當大阿姨在臺北寓所將母親致贈的臘雞蒸熟後,在家中款待她軍校的同學時,她的同學們驚歎自國民政府遷臺後,幾十年來第一次重新嚐到臘雞的風味,這在海峽兩岸尚未交流往來的閉鎖年代,母親的手藝不知喚醒了多少帶自大陸原鄉的味蕾。

另外在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南北城鄉發展的差距仍大,造成許多原籍南臺灣的青壯人口北上就業入學,每逢新春時節,我們有幸是逆着從北向南的人潮大流「反其道」北上,這讓父母親在預購火車票和安排行程上相對從容許多。

還記得當年坐在北上的火車,「冷眼」旁觀另一頭南下擁擠的列車,曾見到車廂的車門因旅客過多而無法閉合之情況下,站務人員必須巡查每節車廂,並協助扣掛門邊的「輔助」鏈條好把旅客們兜進車廂內,站務員逐次朝車門外側抽扯鏈條,以確定鏈條沒有多餘縫隙讓乘客在車行間有墜車的危險後,這才拉起車站月臺行車鈴指引火車頭駕駛員緩行離站。

有幾回連尋常用來載運貨物的「悶罐車」,也加掛到普通列車之尾來輸運南下的人潮,想必臺灣鐵路局這會兒已窮其極限來服務旅行的普羅大衆,行文至此,我們必須對當年這些交通從業人員犧牲休假小我,來成全他人團圓的精神致敬。

韶光荏苒,我們在美洲大陸定居20多年了,此間春節時節的氣氛着實稀釋淡薄了不少,加上中國農曆新年之際機關學校並沒有相對的例假日,家家戶戶依舊需奔忙於上班上學之間,每年我們至多是附近幾個華人家庭在週末共聚,排解過節時的寂寥。遙想數十年前孩提時期衆家人歡聚一堂,圍爐賀歲,共享年夜飯的盛況,還有春運時乘火車難忘的場景,大概今後只能在夢中得以回味了。

(作者劉良升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